久久建筑网(m.kkreddy.com)致力打造一个专业的建筑学习分享平台! 用户登录 免费注册 | 投诉举报 | 会员中心 | 上传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 水利 > 水利文件 > >>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doc

资料评价:
☆☆☆☆☆
生成时间:
2021-07-11
下载权限:
免费会员
文件大小:
37.0KB
文件类型:
.doc
浏览次数:
2
建筑论坛:
上传会员:
大山
所属栏目:
水利文件
下载地址:
资料是由会员“大山”上传到本平台,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违规侵权投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洁。
欢迎下载!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转载] 中国 1955年翻译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
第一个中国地震 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
1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 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
国家建委委托 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
1959年提出了我国
第一个抗震设 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 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
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 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
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 利科学研究院等。
1964年提出我国
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 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 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
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9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 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 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 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9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 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 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 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 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 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 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 出了多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猜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