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设计浅谈.doc
内容介绍
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设计浅谈 ,建筑防火疏散。欢迎下载!
座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别、使用性质、耐火等级、人员数量而确定。
高层民用建筑由于人员密集、垂直疏散距离长、功能复杂,发生火灾时,烟、火蔓延速度快等原因更应当认真考虑。
除了按照规范计算疏散走道、楼梯宽度、疏散距离、安全出口数量外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疏散路线必须简捷并提供正确引导 通过对人群在火灾情况下反应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火灾时的判断及行为会出现异常并急于离开着火的空间,供人们选择的时间很短,所以对疏散距离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加以限制,如:对医院、幼儿园的疏散距离要求相应短一些。
疏散路线必须便于寻找并尽量避免"S"型及"+"型通道出现。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正确引导。
疏散指示标志应设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1m以下的墙面上(但不宜小于10cm),间距不应大于20m,并设非燃的保护罩。
火灾情况下持续照明时间不应小于20min。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使用由消防控制室控制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避完将人流引入发生火灾的区域。
光致发光型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适当加大标志的尺寸并减小间距。
2疏散路线必须符合人们的习惯 火灾情况下,人们习惯于走自己经常走的路线,所以应当将疏散通道与日常人流的通道相结合或靠近电梯间。
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应避免远离经常使用的路线或设于偏僻位置。
安全出口或楼梯间应靠近防火分区或标准层的两端布置,形成双向疏散。
当垂直疏散通道位于建筑物中心时,走道采用环形布置。
尽量避免袋形走道的设计形式。
3避免疏散路线的冲突并应有良好的采光或照明 综合性建筑的不同功能区的人流应互不干扰。
居民、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疏散通道应独立设置。
疏散人流与消防人员进攻路线不应发生冲突。
消防电梯与疏散楼梯应尽量避免共用一个前室,消火栓不宜布置在楼梯间处。
疏散通道应避免穿越其它房间造成间接疏散。
公共建筑的内走道和居住建筑大于20m的内走道应设应急照明,照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楼梯间尽量靠外墙设置,这样便于采光、通风。
4加强对烟气的控制 尽量采用发烟量小的装修材料。
防排烟系统排烟口的设置应与人员疏散的方向相反并远离安全出口。
合理布置挡烟垂壁,有效控制烟气扩散。
5设置各种辅助设施及器材 对高度超过100m且每层面积超过1000m2的公共建筑宜设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发生火灾后还可利用事故广播系统对疏散人流进行合理的引导。
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当火灾位于二层以上时应通知着火层及相邻的上、下层;火灾位于首层时应通知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火灾位于地下室时应通知首层及地下各层。
含多个防火分区的单层建筑,应通知着火的防火分区及相邻防火分区。
广播内容应说明起火部位,利用哪条通道疏散是安全的,并尽量引导人流向下疏散。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缓降设施,如缓降器、救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文件大小
26.0KB
上传作者
雅雅
文件类型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