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设计
第5章 室内音质设计
5.1 5.2 5.3 5.4 5.5 音质评价量 容积确定 体型设计 混响时间设计 典型建筑声学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
5.3 体型设计
——直接关系到直达声分布;反射声空间和时间分布;是
否有声缺陷
http:///
一、设计方法 ——几何声学法(声线法) 大厅堂尺寸远大于波长,主要考虑声反射,故 可用几何声学法进行体型设计。 ——大大简化分析工作且能够符合实际。
几何作图(1)
声源配置在演员主要表演区 ——距大幕线2~ 3m,离舞台面1.6m。
几何作图(2)
几何作图(3)
几何作图法
二、设计原则
——直达声、近次反射声的控制和利用;声扩散和 防止音质缺陷。 1、充分利用直达声,以保证直达声到达每个观众 直达声对响度和清晰度有最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 地从体型设计上考虑充分地利用直达声。
1)缩短直达声传播距离 得太长——控制纵向长度
小于 35米
●直达声强度随传播距离而衰减——不要把听众席拉
●当一层平面听众延伸得太远时,可将部分听众设置
在楼座。
1500座以 上设一层 楼座
楼座
2500座以 上设二层 楼座
2)避免直达声被遮挡和被听众掠射吸收
●避免直达声被厅堂的柱、栏杆、前排听众所遮挡,
以减少高中频声能损失。
●若听众席地面起坡太小,直达声从声源掠过听众的
头顶到达后部听众,声能将被大量吸收。因此前后排座位 升起应不小于100mm。——起坡
起坡
3)适应声源的指向性 声源所发高频声指向性很强,为保证清晰度和音色 的完美,厅堂平面形状应当适应声源指向性。使听众席不 超出声源前方140°夹角的范围。——长平面比扁宽平面 有利。
平面形状
2、争取与控制好近次反射声,以保证其合理分布
——又前次反射声或早期反射声——对于增加直 达声的响度和提高清晰度都有重要作用。
体型设计应争取和控制近次反射声,可利用几何声 学作图法,可检验大厅反射声分布及延迟时间。
1)几何分析
平面——声线分析
剖面——声线分析
2)平面设计——侧墙处理
①矩形平面
①矩形平面
特点:规模不大时——因平面较窄,侧 墙一次反射声能较均匀地分布大部分观众席。 改进:规模较大时——侧向反射不利, 可利用台口(前部侧墙)进行改进(八字 形)——钟形平面。
声聚 焦
②扇形平面
特点:前区相当部分座位,缺乏来自侧墙 的一次反射声,来自后墙的反射声则较多,且 弧形后墙易形成声聚焦;
大部分座位靠近舞台布置。多用于剧场等
表演性厅堂。 改进:利用顶棚给多数观众席提供一次反
射声;侧墙可做成折线形,以调整侧向反射声
方向;后墙宜消除声聚焦。
③六边形平面
④椭圆形平面
④圆形或椭圆 ③六边形平 形平面
特点:一
特点: 一次反射声易 次反射声易沿墙 反射,厅中部缺
面
沿墙反射,厅
中部缺一次反 射声。 改进:同 扇形(改变侧 墙倾角)。
乏一次反射声;
弧形墙面易形成 声聚焦。 改进:把侧
墙做成锯齿形,
使反射声达到中 前部;后墙宜消
除声聚焦。
3)剖面设计——顶棚设计——声场分布均匀
①台口:吊顶、墙面做成定向反射面。
——台口附近反射面能把声音反射到观众厅前区 要求:反射面应为厚重、坚硬材料,如钢板网抹灰。尺 寸足够大,较小方向尺寸至少大于反射声波长。——如要有 效反射200Hz以上声波,宽度不能小于1.7m。
②观众厅中后部:适当扩散处理,或结合造型要求灵活设计,
不造成声缺陷即可。
观众厅纵剖面——前区声反射设计
观众厅顶棚(纵剖面)形式基本类型
平面式
弧面式
锯齿式
扩散体式
折线式
浮云式
浮云反射板
适当安装顶棚反射板,通过反射板增加远处座位的声反射,从而有效提高响度
大讲堂顶棚设计
剧院顶棚设计
a——声线作 图方案 b——实施的 建筑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厅 (顶棚与侧墙设计)
3、争取扩散反射——声场分布均匀
室内装饰(柱、灯具、各种凸凹起伏)对声 波均有扩散作用。 最简单:三角柱体、半圆柱体。
1)尺度与材料
①尺度
宽度和厚度与声波波长比应满足的要求。 a=220/f b>0.15a(与后面公式一致)
②材料:密实
扩散体尺寸 如f=100Hz,其有效扩散体尺寸: a大于等于2.2m; b大于等于0.33m;
布置扩散体(不规则) ——混响时间长,吸声少
不同吸声材料 ——混响时间短,需较多吸声
吸声和反射交替布置 ——混响时间较长,吸声较少 达到声扩散的途径
声扩散做法
4、消除声缺陷——与体型设计有关 1)回声、多重回声(颤动回声)
①回声
●产生条件:2个条件缺一不可
强度和大小大到足以和直达声相比的反射声;
时差大于50ms的反射声。
●出现部位:舞台、乐池、观众厅前区能听到回声;
●产生部位:后墙、后部天花、楼座栏板。
产 生 回 声 部 位
回声产生示意图
● 吸声
●消除回声
的措施
● 扩散
● 改变 倾角
②颤动回声(多重回声):一连串回声
●定义:声波在特定界面间的往复反射所产生,声源
位于两平行界面间。
声源位于吸声较强的舞台,观众席里又布满观众,不 易发生颤动回声。
●出现部位:平行墙面间——声源位于两平行界面间。
体育馆建筑、公共空间 ——声源与接收点(观众)在同 一空间——地面与天花间。
●防止措施:墙夹角大于
5°;吸声、扩散。
2)声聚焦: ①定义:凹曲面(如弧形墙面、穹顶)使声场分布不 均匀的现象。 ②出现部位: 弧形墙面、凹顶棚前空间的某个区域。 ③防止措施:
●控制圆弧形半径R与高度
h,应使h很大于R;
●凹曲面强吸声,通过减弱反射声强度来避免声聚焦;
(如空间吸声体)
●凹曲面悬挂扩散反射板。
● 吸声
● 扩散 ● 扩散
圆形平面、弧形后墙——声聚焦避免
● 吸声
● 扩散
凹曲面顶棚——声聚焦避免
北京某车间剖面图——屋顶为双曲扁壳结构, 由于建筑设计时未考 虑声学问题,造成混响时间过长(18.7s)及声聚焦缺陷,致使车间 内面对面讲话难以听清,交流不便——不得不投入巨大物力、财力进 行声学改造——悬挂空间吸声体。
● 吸声
——建筑设计与建筑声学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必须同时考虑,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3)声影区
观众席较多的大厅,一般设眺台,以改善大厅后部观众席 视觉条件。若眺台下空间过深,则易遮挡来自顶棚的反射 声——形成声影区。 (1)出现部位:楼座眺台下部 (2)出现原因:眺台过深 (3)危害:眺台下响度不足 (4)防止措施:控制眺台开口比即开口高度H和深度D的 比例; 多功能厅:D≤2H;音乐厅:D≤H 眺台下顶棚应可能向后倾斜,使反射声落到眺台下座席。
音乐厅:D≤H
多功能厅:D≤2H 声影区及改进措施
4)声染色
(1)出现原因:共振频率的简并(重叠)会出现声染色。 (2)出现情况:低频、小房间;而大房间、高频共振频 率数目较多,易分布均匀,故可不考虑声染色现象。
(3)防止措施:
●改变房间尺寸、比例。
——正方体最差
●房间墙面或顶面做成不规则形状。 ●不规则布置吸声材料。 ●布置声扩散构件。
(三)争取扩散反射:声场分布均匀
室内装饰(柱子、灯具、各种凹凸起伏)对 声波均有扩散作用。 最简单:三角柱体、半圆柱体。
1、尺度与材料
1)尺度
宽度和厚度与声波波长比应满足的要求。 a=220/f 2)材料:密实 b>0.15a(与后面公式一致)
扩散体尺寸 如f=100Hz,其有效扩散体尺寸: a大于等于2.2m; b大于等于0.33m;
布置扩散体(不规则) ——混响时间长,吸声少
不同吸声材料 ——混响时间短,需较多吸声
吸声和反射交替布置 ——混响时间较长,吸声较少 达到声扩散的途径
声扩散做法
音乐厅
剧院
多功能厅、礼堂
教室、讲堂
空间吸声 体
侧墙穿孔 FC板吸 声结构
体育馆
演播室
重点: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原则;与体型设计有关的 音质缺陷及防止。 难点: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原则及声线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