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居住区向老年住区模式发展的思考
普通居住区向老年住区模式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着普通住宅老龄化的设计理念,探讨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区规划与居住空间:规划和住宅套型、住区环境和住宅室内环境、公共设施和室内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总结出在普通住宅设计中应为老年人考虑之处,以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为老年人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老年社区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of the average house design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idential planning for the elderly life and living space: planning and residential mode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ial indoor environment, public facilities and indoor fac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sign, summed up in the average hous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old plac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old people, create the safe, convenient for old people,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an aging population, family endowment, older community
老龄化趋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住区
虽然我国的养老政策正在慢慢改善、养老社会化也将是我国未来养老形式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当代老年人眼中依然非常重要,现实中可以看到:老年人在集居生活时,年长者喜欢与年长者为伴。然而,在集居化的老年住居环境中实际上却是:行动便利的老人平日活动多半只是看电视、报纸,晒太阳,闲坐聊天或散步,需要人看护的老人则多寂然卧床或静坐轮椅,空
间内外暮气沉沉缺乏生机。
大部分老人不喜欢住在养老院里,而是希望晚年时光在他们熟悉的居住区度过,因此居家养老模式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然而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生活中却存在着各种障碍与不便,尤其是居住区的建筑环境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规划和设计上改善和提高品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增加老年人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住区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年社区规划
安全性要求: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学习、记忆、思维能力的逐渐减弱,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减低,所以他们需要较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考虑老年人生理老化现象是居住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问题,避免发生危险,确保老人安全。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加强无障碍设计。道路规划上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步行路应力求避免漫长和笔直弯曲富有变化的小径,能使老人的行走更加有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力的干扰,通过植物、铺地、小品、颜色等来强化道路环境的自明性和方向性,老年人可以在道路上找到熟悉的场所感觉,消除孤独感。
便利性要求:老人行动不便,但又希望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居住区周围需要成熟的社区环境,以方便老人购物、就医、访友,并便于亲人探访。在步行400 m 以内能到达社区或城市医院、服务中心、超市、银行、邮局和供老人健身游玩的公共绿地及城市广场。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 在社区内设置医疗服务所, 所内配备必要的医疗保健用具、急救设备和心理医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对于一些患慢性病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可根据情况提供上门计时服务或设置少量床位的养老所,所内可以聘请社区内的退休医生, 使他们能就近工作, 老有所为。
健康性要求:老年人的健康卫生状况最为重要,老年人在室内时间较长,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良好的朝向、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而且老年人对外界气候变化也十分敏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所以在热环境方面,也需要注意房间朝向设计和温改方面加以考虑。此外,老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