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第35卷第3期
2008年6月
中国地质
V01.35,No.3
GEoLoGYINCHINA
Jun.,2008
;川西前陆盆地中一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陈竹新-贾
东z魏国齐,李本亮-雷永良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提要:川西前陆盆地巾一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丁龙I'】I…【j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r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时期,沉降巾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鼍纪末一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一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JIf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一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一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层;沉积迁移;构造转换
中图分类号:P54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08)03—0472—10
前陆盆地作为一种构造活动性盆地,特点是冲断带的构造活动.并控制了其前缘盆地的形成及其沉积充填过程。盆地周缘不同序次的冲断构造变形控制了不同序次层序地层的形成和演化.使盆地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古地貌格局I删。一期构造活动开始到结束过程中所控制沉积的一大套有成因联系的地层称为构造层序.其顶底为构造抬升形成的侵蚀面.或盆地基底停止沉降产生的沉积间断面。而不整合则是鉴定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的主要依据.它代表构造事件。是划分构造层的分界面。通过构造活动性盆地内的构造层序充填和展布分析。可以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构造事件的构造变形强弱.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轨迹。
川西盆地周缘被多条褶皱逆冲带围限.包括西侧的龙门山、北侧的米仓山及东北侧的大巴山、川东褶皱带以及川南的复杂冲断构造带.是挤压构造背
景下形成的构造活动性盆地刚.盆地内沉积了厚达
万米的中一新生代陆源沉积物。上三叠统在四川盆地近源区厚度达数千米.且向远处递减.这就是典型的挠曲沉降.是由于同期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负载而引起的p111。晚中生代以来.川西盆地一直被认为是典型前陆盆地的持续发育阶段。然而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龙门山并没有发育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而川西北盆地的近源区堆积了超过5km厚的冲积物、河流二三角洲堆积物以及湖泊堆积物1121q。这说明,中一新生代以来.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可能与盆地不同边缘的造山带构造变形相耦合。而且目前四川盆地周缘的褶皱冲断的构造变形时间。尤其是相邻冲断带的构造叠加过程比较复杂.两两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笔者借助钻井分层资料。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中一新生界的构造层序的展布分析.从盆地充填的角度来探讨川西前陆盆地的周缘冲断带的
收稿日期:2007—11—02;改回日期:2008一01一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132。40702035)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0410612)共同资助。作者简介:陈竹新,男,1979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盆地构造分析的研究;E—mail:chcnzhu菇n@gImd.com。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