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间形成温度梯度而产生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裂缝宽度冬季较宽,夏季较 - 7 -
窄。温度裂缝的产生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厚度及水泥的品种、用量有关。
3)荷载变形裂缝
仰拱和边墙基础的虚碴未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筑后,基底产生不均匀沉降;模板台车或堵头板没有固定牢固,以及过早脱模,或脱模时混凝土受到较大的外力撞击等都容易产生变形裂缝。
4)施工缝(接茬缝)
施工过程中由于停电、机械故障等原因迫使混凝土浇筑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原有的混凝土基础表面没有进行凿毛处理,或者凿毛后没有用水冲洗干净,也没有铺水泥砂浆垫层,就在原混凝土表面浇筑混凝土,致使新旧混凝土接茬间出现裂缝。
4.6.2、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占80%左右,材料质量差或配合比不合理产生的裂缝占15%左右,设计不当引起的裂缝可能占5%。
1)施工工艺或现场操作不规范
①隧道开挖成型差,衬砌混凝土厚度严重不均匀;欠挖或初期支护侵入衬砌限界,造成衬砌混凝土厚度不足。个别隧道衬砌混凝土背后存在脱空现象。
②混凝土生产时原材料计量误差大,尤其外加剂的掺加随意性大,没有根据砂、石料的实际含水率及时调整施工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在混凝土运输及泵送过程中加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③混凝土浇筑时不振捣或漏振,混凝土均质性差。
④盲目追求施工进度,随意提前脱模时间,使低强度混凝土过量承受荷载,破坏了混 - 8 -
凝土结构。脱模后没有进行混凝土的潮湿养护。
⑤夏季施工时砂、石料露天堆放,无切实有效的降温措施,混凝土入模温度高。 ⑥冬期施工时采取的防寒保温措施不力。
2)原材料质量差、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①水泥品种选择不当,安定性不良,不同批次的水泥混用。碎石、砂级配差,含泥量超标,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针、片状物过多,影响了水泥与骨料的胶结。
②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忽视水泥用量增多对混凝土品质的影响,错误认为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强度越高。
4.6.3、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把好材料进场关,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标准。
①水泥
施工现场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尽量减少单位水泥用量。不同品牌、不同规格、不同批次的水泥不能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