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土地市场中的参与主体行为 中国特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垄断供地权来实施引资策略和区际竞争策略,前者表现为有意压低工业出让底价来吸引大型企业的进驻,而忽视产业升级等问题[14-15];后者主要表现为“土地财政”,即依靠卖地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且往往出现建设过度[16-17]。企业和居民的市场行为同样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囤地收益、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追逐[18-19]。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地方探索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现阶段急需从上至下形成更具普适性的清晰的市场化路径,过去几年已有关于农户土地流转的大量研究[20],近几年农户基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资产管理行为和抵押贷款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仍以研究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主。
1.1.5 农村土地市场改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争鸣,但哪类“农地”可以直接入市、“农地”到底入什么市、怎样入市等问题仍处于模糊状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21-22]。1.2 土地制度
1.2.1 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一些研究探讨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23]、功能[24]。在承包经营权方面,分析了流转效率的决定因素[25]和制约流转的瓶颈[26]。宅基地方面,分析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27]、法律体系的内部
藏波等: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分报告7矛盾[28]、使用权资产化的障碍[29]。其他研究还有: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度基础[30]、土地空间权[31]、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32]。还有学者将视野投向国外,分析英国历史上的敞田制[8],评论哈维资本主义都市化制度分析的实质是关于阶级—垄断地租的制度分析[33]。
[34]1.2.2 土地征收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学者提出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产值倍数法之惑”,重新界定了被征
地农民安置的主体、范围、原则、方式、标准等[35],重点考察了土地征收制度及其执行中损害农民利益、侵害公共利益等问题[36-37]。对于征地制度改革,有的建议实行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考虑各地新旧标准的有限差异原则[38],有的建议组建土地权益维护联盟[39],有的认为应将农地发展权引入农村土地权利体系[40],建议将土地使用权入股纳入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选项[41]。
1.2.3 土地制度中的政府行为 不少研究关注政府用地行为,讨论土地出让行为对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42],考察地方政府竞相增加土地出让面积、降低地价的底线竞争行为[43],描述以中国式城市建设投融资中的“土地融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间正反馈关系[44]。有研究发现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支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45],也有研究指出各地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还需继续发挥土地财政的正向历史功效[46]。
1.2.4 土地制度改革的机制设计 有研究概括了农地“还权赋能”的基本思路[47],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要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48];应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共赢的机制[49];进行第三次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农地发展权,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50];划定土地管理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条红线”是实现土地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51];构建农民、政府、企业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建设用地制度框架[52]。2 国外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土地市场
国外土地市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展开:一是土地供应策略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建立的土地供需平衡模型可以为政府制定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技术支撑,如基于空间经济学建立的土地供需平衡模型——
[53-54]“综合性空间资产评估模型”和“空间多标准分析模型”;土地所有权置换可为建立更具弹性的土地供应制度
提供支持[55]。二是土地价格波动机制研究。成熟土地市场的地价波动与建筑许可证和分区调整的独立审查[56]、宏观经济环境[57]以及政府和个人签订的土地契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三是土地市场与产权安排研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果单纯将土地所有权界定于私人,会由于产权制度不健全而导致高额的土地交易成本[58],政府公共投资则可以减轻土地产权有限流动性所带来的风险[59]。四是中国土地市场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的土地市场具有市场组织和政府干预的双重属性[60],土地利用规划是辅助市场运行的最有效工具[61],可有效缓解市场失灵现象,但由于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市场调整的成本[62],所以地方政府的规制常伴随低地价引资下的盲目竞争等负效应[63]。
2.2 土地制度
国外土地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土地制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土地制度与政治风险、减贫、环境和性别、人口迁移、区域不平衡之间的关系[64-69]。二是土地征收。包括土地征收中的磋商和评议程序[70],跨国大规模土地征收的地理环境[71],以及如何补偿以提高整体效率[72]。三是对土地制度历史根源的研究。如1883—2007年德国的土地制度[73],美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历史根源[74],以及近几十年来美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
[75]“金融化”。四是对中国土地制度各方面的研究。如关于产权“可信论”的研究[76],关于土地调整的“没收风险
[77]效应”,关于土地产权不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78],也有研究探讨土地开发与城市化的关系[79-80],以及对当前中国土地利用关键政策问题的梳理[60]。
8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2月 第2期3 国内外重点问题对比
国外学者对土地市场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完全市场理论向不完全市场理论过渡,并且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依靠国家理论和制度安排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这从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上为新古典占优的市场分析带来了新“气息”。另外,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市场问题,由于其制度和市场的共有性特质而备受关注。相对而言,国内学者仍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作为土地市场的前置条件,所以分析市场中价格表现和参与主体行为,以及市场与宏观经济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多。农村土地市场问题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目前仍以产权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主导,系统运用组织理论和合约理论来解释现状并提出改革方向的论文仍然很少。
国内外土地制度研究都关注土地产权、土地征收以及政府行为等话题,但选题角度有所差异。国内研究者多是问题导向,即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开展调研,进行理论或实证方面的探讨,以寻求解决矛盾、“改造世界”居多。国外学者多是理论导向,侧重于从历史资料、田野调查和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概括性的判断或命题,关注土地产权制度影响其他领域的内在机制,以求真、“认识世界”居多。另外,已有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长时段的土地制度历史变迁,国内学者也有尝试,国内的这类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上,虽然分析深浅程度不易,但总体上国内外学者在资料收集、理论准备、分析工具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出逐步趋同的迹象。4 2015年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突出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同时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出让、租赁和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进行征地制度改革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外,2013年以来国务院不断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由此可见,中国的土地市场和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国家意志推动的机制设计阶段,这种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诱致性的制度探索,是以顶层设计取代容错试错式的一种全新改革思路。这势必需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如城乡土地发展权失衡、正视目前城乡土地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土地财政引致的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以及
土地供应市场机制薄弱等),据此设计更具可行性的治理结构,同时确定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这就需要将改革方向与现有法律法规相衔接,与具体土地政策相配套,这也将成为未来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总结和效果评估等将是未来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国内学者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土地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本身的形成,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以及土地制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成效和影响机制等问题。
4.2 重点问题研究
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5年土地市场的研究重点,可归纳为:通过机制设计来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供应的激励相容治理结构;以风险偏误、逆向选择、前景理论和心理核算等行为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微观参与主体的行为;应用委托—代理等博弈论模型来研究政府供地行为和土地财政问题。土地制度的重点可归纳为: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进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征地制度改革、土地立法和执法、土地流转、确权颁证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评估。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方向关注
(1)(2)运用空间经济学技术手段来为土地供应控制和执行中的治理结构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国有建设用
藏波等: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分报告9
(3)地供应与可能出现的集体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互动机制。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为前置条件,分析市场
(4)(5)中的价格表现以及参与主体行为。运用合约理论来解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一般性问题。改革实
验区以及各地试点的案例、经验总结以及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估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3)[1] 沈昊婧,冯长春,侯懿珊.城市间土地价格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 - 8.
(2)[2] 杨奎奇,汪应宏,欧向军.江苏省小城镇地价空间分布与成因研究[J] .经济地理,2014,34:73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