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跟随大自然
设计跟随大自然
摘要:通过对北运河(振华桥—前进桥)河道污染现状的分析,以“整治先行、生态推进”作为规划设计的自然基点,提出北运河综合整治规划设计跟随大自然的构想。
关键词:设计,自然,北运河,综合整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north canal (Zhenhua bridge-forward bridge) river pollu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first,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atural basis points,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orth canal with the idea of the nature.
Keywords: design, nature, north canal,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1.区位功能及现状分析
1.1区位功能分析
武清新城位于天津市域西北部,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北运河自北向南从武清新城流淌而过(图1-1),是海河北系的重要行洪排涝通道,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是武清新城“三纵三横、一带四区” 布局结构中的一带——北运河风貌带。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武清新城东南址向,自振华桥至前进道,全长约1.8km,此间自河道中心线向两边各80m的区域。
图1北运河综合整治位置图
1.2现状分析
1.2.1现状缺点
北运河现状深槽窄小,河道滩地较宽,河道淤积严重,深槽过流能力低,严重不能满足过流量的要求。水体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水质仍未达到IV类水质标准,水体质量极待改善。
图2现状水环境
现状堤顶路杂乱曲折,缺乏安全和便捷性。堤顶高程不满足7.7米的堤顶防洪要求,堤河之间滩地面积大,不利于沿岸整体规划及建筑布局。两侧建筑垃圾堆放,杂草丛生,景观效果不佳。植被生长现状较差,长势较好的乔灌木稀少,缺乏乔木、灌木、草皮相结合的合理植物搭配,缺少功能性的植物配置。
自然驳岸固土护坡的地被植物和灌木有待加植;利于人体健康的休闲区域植物配置也有待考虑。驳岸形式有待丰富和改造,缺乏休闲空间,人性化程度和人文气息不足。
1.2.2现状优点
现状中也存在利于整治的因素,如河流走势相对平顺,以自然驳岸为主,为生态建设提供良好基础。两侧建筑物稀少,为堤顶路面改造和营建景观空间创造条件。
2.设计跟随大自然的构想
2.1指导思想
规划设计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用生态的观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将水利建设与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将人、水体、周边的绿化环境和滨水空间均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部分,展现运河古风与盛世文化的风景画卷,让人也成为画卷中的元素,在与水的交融感悟中,与绿的相抚相依中,静谧与灵动间舒展着古今文化相濡以沫的神秘。
2.2构思定位
整体定位——立足于城区运河风貌带末梢的整体定位,打造一条彰显生态特色、时尚风貌、亲水体验、文化气息的滨河特色生态景观带。
形象定位——展现一幅人、水、绿相融合的自然风景画卷,实现都市中人与自然共憩、共生、共融的愿景。
2.3规划布局
根据北运河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周边规划的关系,在北运河设计区域,通过对河道的治理和滨水景观空间的打造,形成三个空间层次,四个功能分区和七大景观节点,即
三个空间层次——以历史、现代、未来为文化主线,即沿着河流走向,展现久远的运河文化、现代的时尚韵律、未来的生态寄语的流线,体现穿越时空的三
大空间层次。
四个功能分区——以周边规划对接为切入点,自振华桥往南依次布局文化体验区、滨水休闲区、漫步游憩区、生态赏析区四大功能分区。
七大景观节点——依照各分区功能特征,依次布局阳光广场、运河怀古、溪畔蛙鸣、观水品茗、水岸观棋、花姿水韵、彩虹广场等七大景观节点,集中为两岸居民及游人提供滨水休闲广场、文化赏析元素和特色景观空间。
2.4规划设计
2.4.1清淤拓宽
北运河本段河道原有河口宽度平均值约为35米。为满足过流要求,营建良好自然景观效果,对本段河道进行深槽扩挖和底泥清淤,同时考虑土质情况及景观要求,合理设计边坡,在局部形成大水面的大气场景。
2.4.2堤防改造
改变原有堤防的位置及断面,提高防御安全系数,并将两侧建设用地释放出。这样就缩小了运河与堤顶路之间的面积,增加了建筑开发面积,又为滨河的景观预留了恰到好处的空间。适当的曲折度形成自然的车行与人行路线,同时不失安全和便捷性,与运河很好的形成了滨河景观带。
图3北运河规划断面图
2.4.3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是生物生存生息值得关注的生态敏感带。采用合理的驳岸形式对于河道景观的营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然驳岸——由于河流走线相对平顺,流速小,也因营建生态景观带的设计理念及定位,规划设计采取的驳岸形式以自然原型驳岸为主,按照1:4缓坡的河道断面进行削坡,并在边坡上加植发达根系的植物来进行固土护坡。选用五叶地锦、锦鸡儿、狗牙根、马尼拉、紫穗槐、矮生百慕大等作为河流边坡固土植物,充分发挥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稳固堤岸、水土保持方面的很好效果。
半自然驳岸(木桩驳岸、置石驳岸)——在河流拓宽的拐角处,土质稍差地带,采用半自然驳岸的形式。在满足自然驳岸天然美观和生态要求的同时,在坡角以天然抛石、经防水处理的木材或砼仿木桩进行护底的半自然驳岸处理形式,即增强了堤岸抗洪抗冲刷能力,又维护了水陆边界条件的自然景观效果和相对生态性。
挑台式驳岸——以自然驳岸的断面为基础,结合景观建设要求,在局部段落在自然驳岸之基础之上加建亲水挑台,营建挑台式驳岸,构建人与水亲密交流的亲水空间
硬质驳岸——为营造临水的集散广场和休闲区域,采用混凝土直立驳岸的规则整形硬质驳岸形式,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亲水广场。局部位置采用下沉式的亲水阶梯,将硬质驳岸演绎成亲水体验空间。
图4 驳岸形式分布图
2.4.4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以沿线堤顶路为景观主轴,以隐映于林荫密丛中蜿蜒曲折的休闲游步道为景观副轴,贯穿阳光广场、运河怀古、溪畔蛙鸣、观水品茗、水岸观棋、花姿水韵、彩虹广场等七大景观主节点,及若干以植物造景为主的景观次节点。既考虑景观布局的均衡性,又具有移步异景的变换性,形成整体协调、主次分明的丰富滨水景观空间。从景观布局上考虑到主视源区与视源放射区的视线效果,即能使各个角度有景可观,又做到重点突出地营建多维视觉空间。与此同时,两岸对视的渗透效果也被充分考虑到景观设计当中。
2.4.5绿化设计
2.4.5.1植物配置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场地内不同位置,功能区分,造景需要,以及土质要求、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等关系,栽植不同植物品种,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绿化设计。
自然生态原则——乔、灌、草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合理设置植物分布,合理布局。在适宜处选用微地形的处理方式,丰富地貌,并选用多种物种搭配,还原自然原貌。
成本控制原则——选择以降低养护成本为目的粗放式种植方式,以生态植物群落代替小灌木密植的方式,多栽植易成活大树,放弃大面积的模纹和整形乔灌木的种植方式,既营造了一条生态廊道,也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
本土物种原则——本土化的植物品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坚持适地适树的方针,以当地易于生长的原生植物品种为主。
植物净化原则——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湿地植物根系清除和转化毒物或杂质,吸收沉淀和排除毒物或杂质,从而营造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为逐步
恢复生物多样性形成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创造条件。
2.4.5.2植物分区特色
文化体验区植物特色——广场树阵+模纹色带。具有古树之风的树阵排列于广场上,显示出古城的气派与庄严;而毗邻京津公路模纹色带的点缀,则表现出欢迎的浓烈情感与吸引游人到达的愿望。
滨水休闲区植物特色——适宜的灌木尺度+植物营造的闭合空间。种植具有适宜尺度的灌木,加上点缀其间的树木,让参与滨水休闲的人群有着更加亲邻的感悟。植物营造的闭合空间,为休闲娱乐的人们提供安全的放松感和私密的舒适性。
漫步游憩区植物特色——富有变化的特色植物空间。通过疏密有致的植物配置模式和局部浓烈色彩的点景,通过植物打造出移步异景的特色空间。
生态赏析区植物特色——浓郁+自然。浓郁密植的植物空间,自然而不加修饰的植物群落,给人以自然原生态的感觉,贴切地吻合了生态的理念与要求。
图5 景观效果图
3.结语
积极参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运用设计跟随大自然的理念是实现水利建设、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统一的关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