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doc
内容介绍
浅析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 ,浅析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欢迎下载!
浅析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几种抗冻方法) 摘要:阐述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介绍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四种方法及选择依据。
为确保由于工期限制,必须冬季施工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蓄热法 1 前言 我国西北地区有较长的寒冷季节。
由于受工期制约,许多工程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外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研究认为,当环境温度降到5℃时,只要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避免新浇混凝土早期受冻,使外露混凝土与冬季气温保持较小温差,也会取得像在天暖施工时的效果。
2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 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
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
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较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变为固相。
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因此,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较慢。
温度继续下降,当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
水变成冰后,体积约增大9%,当混凝土毛细孔含水率超过91.70%界值时,结冰就会产生约2500kg/cm2的冰胀应力。
这个应力值常常大于水泥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早期受冻破坏)而降低强度。
此外,当水变成冰后,还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上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和钢筋的黏结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当冰凌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
由此可知,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新浇混凝土在冻结前有一段预养期,可以增加其内部液相,减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
研究还表明,混凝土受冻前预养期愈长,强度损失愈小。
混凝土化冻后(即处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继续养护,其强度还会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
对于预养期长,获得初期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
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此可见,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临界强度,各国规定取值不等,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也不得低于3.50MPa。
3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混凝土最短的养护龄期;二是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三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情况、工程结构状况(工程量、结构厚大程度与外露情况)、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文件大小
31.0KB
上传作者
变脸
文件类型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