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建筑师不挺好吗,为什么要多走一步,同时做一个开发商?
——因为我自己做“甲方”,就可以自己决定我的设计图,而且,可以赚多些钱。
——你们接受业主的委托,做设计与开发吗?
——做,但我们更多的是从买地、设计、开发再到出售,从头做到尾自己做。
——因为这样可以“为所欲为”?
——没错,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想法。
比起画家,建筑师是一种不自由的艺术家。画家可以全凭一己之力实现自己的艺术见解,然后,将画作标价,静待“知音”将其买走。但是,几乎每座建筑都是建筑师与“甲方”妥协的结果。
生活在蒙特利尔的建筑师Danita Rooyakkers和她的BUILD工作室(Atelier BUILD),却不必如此。因为,他们就是自己的“甲方”。
建筑师Danita Rooyakkers
从买地、设计、开发再到出售,在蒙特利尔市中心,Atelier BUILD的每一个项目都不大。他们像是城市中的“织补匠”,用现代的设计,将一个个地块填充起来。与中国相比,同样是在做“旧城改造”,北美以及欧洲一些城市并未采取“政府主导、大片拆除重建”的模式。在既有的街区格局、历史遗存中,他们在做“城市填充(urban infill)”。虽然不够“大手笔”,但这种模式更符合城市生长规律。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市民既有的生活纽带,在满足现代生活舒适要求的同时,又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类似的做法,在1980年代末期的北京,就曾诞生过菊儿胡同这个经典案例。但随着1990年代大开发时代的到来,菊儿模式一面世就成了绝响。
但即便如此,像Danita和她的BUILD工作室这样兼具建筑师与开发商两种角色的“城市填充”模式,仍属另类。他们是一对用商业的力量成功实现建筑理想的建筑师。Atelier BUILD成立于1995年,2004年凭借这一系列的“织补”项目,荣获加拿大艺术协会(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颁发的罗马建筑专业奖(The Professional Prix de Rome in Architecture )。当时,与Danita一起分享这一奖项的Michael Carroll,现在是Build工作室的设计顾问。如今,Danita和她的丈夫、工程师Attila一起打理这间独特的房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