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这些老房子虽然在中国,但这是德国人建的,是德国建筑文化在中国的留存,他们有责任维护德国建筑的质量。
为了能让这些同胞留在青岛,欧涵联系了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和老建筑集中的市南区区长。他们都接待了访问团,却没有回应德国人希望留下的愿望。
同胞离去之时的失望,让欧涵觉得自己有必要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同胞和自己的想法向他青岛的朋友、中国商人孙嘉毅提起,孙嘉毅一听就很感兴趣,他们决定在德国发起成立一个基金会,任务是通过德国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技师等专业力量,对位于中国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护进行积极支持。
这个民间基金会得到了德国联邦经济及科技部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些老建筑,也记录了德国当年一段不光彩的殖民历史,德国人需要正视并保留好这段历史,以警后人。”德国外交部甚至帮欧涵他们筹集了江苏路基督教堂第一扇窗户的更换资金。
2009年7月,民间性质的中国德国基金会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在柏林成立。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维护,也正是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修旧如旧”
中德基金会的到来,让青岛市民觉得很新鲜。基督教堂的每一个项目维修,都会引来当地媒体的大篇幅报道。
其实,在此之前,不少关于德国人对建筑严谨认真的传说就在青岛经久不衰。青岛市文物局一名处长也赞许地告诉欧涵,青岛市政府经常收到来自德国的信函,提醒他们一些建筑零件已经到期,需要及时更换才可继续使用。
这些信函,有些是由依然还存在的建筑公司发出,有些则是由德国档案部门发出——公司不存在,但档案记录都在,档案部门就承担起告知义务。
青岛市民王栋一直关注老建筑的保护,他说:“德国人对待老建筑,是真的当成文物和文化遗产对待。”
就在中德基金会参与基督教堂的维修的同时,建成于1906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澳总督府——现青岛市人大和政协办公所在地——也开始 “保护性维修”。
让王栋感觉到郁闷的是,这个总督府建成之后最大规模的维修,开始得很突然,脚手架搭好之后,公众才知道,大修方案也已经板上钉钉。
根据青岛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房产公司的说法,总督府大楼要维修是因为“由于常年海风侵蚀,该建筑瓦屋面渗漏严重,木结构出现霉变、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使用功能”,而施工中“将采用新的工艺钉上风木板并作防水和保温的维护”。此外,因为外墙的爬山虎“有碍观瞻”,也计划全部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