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意义: 在城市规划系统中贯彻生态优先策略,建立良好
(1)有助于搭建宏观城市尺度和微观建筑尺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度之间的桥梁,完善生态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最后,建立绿色街区规划系统与气候、土
研究。地、绿地植被、水体条件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有机
(2)以生态城绿色街区为研究对象,依托生关联。依据各规划系统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关联
态城自身的特点和政策支持,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度的强弱(表2),结合街区的现状条件,进行实
从规划到实施的各项发展目标,为建构生态城规效因子的选择。有效地选取与街区生态目标和城
划研究的综合体系提供基础。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容,明确街区规划的重点
(3)绿色街区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控性,内容,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措施。通过绿色街区可
对于生态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持续发展指针系统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完善生
于为绿色街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规划设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体系(图1)。
计部门、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
技术方法。3.2 结合气候条件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气候条件是城市生态环境要素中的核心要
3 适应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绿色街区城市素,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结构、街道布局等
设计策略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表3)。随着生态城市规划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基于气候条件的城市生态规
3.1 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研究体系划策略也在不断研究和进步之中。从区域、城市
目前,我国生态城的系统化研究已经初见尺度按照气候分区可以建立城市空间设计与风、
成效,未来的生态城建设将逐步向实效性转变。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紧密关联,提出普遍性
因此,应制定符合现实需求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生态规划策略。然而,在生态城市的实际建设
表2 绿色街区规划系统与生态环境要素的关联性Tab.2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block planning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lements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系统景观系统公共空间系统防灾减灾系统
用地开发布局组团建筑路网道路步行可达视线景观生态空间空间空间灾害灾害
生态环境要素选择强度结构规模高度结构宽度系统性廊道多样连接灾后
性格局活力规模性预警防治处理
风环境●▲●□▲●●●□●□▲●□□□▲●气
候热环境▲●▲●●▲●▲□●▲●▲●□□□□
声环境▲▲□●□▲●▲□□□□●▲□□□□地形●●●▲●●▲●●●●▲▲▲●●▲●土
地土地承载力●●●●●●▲□□□□□▲●□□▲▲
土地兼容性●▲●▲▲▲▲▲□□●●●▲▲▲□●绿自然遗留绿地●●●●▲●▲●▲●●●●▲□□●▲地绿地规模●●●□▲▲□▲□●●●●●□□●●植
被绿地植被层次●□□●□□□▲□▲●●●□□□●□
水体规模●●●▲●●▲●●▲●●●▲▲□●●水
体水体形态●▲●□▲●▲●●▲●▲●□●□▲□
水体性质与质量●●▲□●□□▲□▲●●●●□□●●注:●强度关联,▲中度关联,□弱度关联。65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陈 天 臧鑫宇 王 峤
Urban 图1 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研究体系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of green-block urban design in eco-city
66
过程中,由于气候与城市建设的关联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目前仍处于定性研究较多、量化研究相对较少的阶段。而城市局部地区、地段的气候条件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致使常规意义的规划策略并不能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
小气候和微气候影响下的绿色街区规划将成为未来生态城市的研究重点。
基于小气候和微气候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1)以实现街区的综合环境舒适度为最终目的,针对城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按照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形成差异化的方案,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2)以街区的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研究为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的环境模拟软件对街区规划方案进行测评。根据综合环境舒适度的好坏对
街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形态等特征,进而总结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街区模式语言。
(3)制定绿色街区设计导则,实现由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再到运营管理的调控,通过对实际建成街区进行环境实时监控,对不同形态的街区环境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形成具有一定周期的数据库,从而对绿色街区规划设计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3.3 结合土地条件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土地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日趋明显,土地开发强度逐步增加,使城市表现出较为脆弱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安全 (ecological security)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基于生态安全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目标,作为自然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直接载体,结合土地条件的规划研究对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深远意义。
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不生态,使河流、土壤及绿地遭受巨大破坏,进而逐渐对人类的生存安全产生威胁(图2)。人们需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在宏观尺度上制定战略决策,更需要在中微观尺度执行具有实效性的土地利用策略。针对当前城市建设的高密度、高强度趋势,街区尺度的土地利用研究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单元。因此,在街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土
表3 气候要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Tab.3 In? uence of climatic elements on city environment要素
环境影响内容
城市相关系统
太阳辐射不同导致的热浪和潮湿,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结热环境热岛效应,城市不同地区的环境舒适度构、街道布局、建筑
差异高度、建筑密度、建城市建筑高层化易产生风道和湍流,空筑容量、建筑形式、
风环境绿地水系、开放空气不易流通
间、环境保护
城市机动车、工厂、人流集中地的噪声
声环境
污染,城市安静环境稀缺降水空气
雾霾、冰雹、暴雨等灾害
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物,酸雨,粉尘,生活污水,其他气体和固体污染物
地要素的类型、内容及功能,有机整合各类用地
功能,避免过于机械地划分土地利用性质;结合
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合理开发地面、地下空
间;充分利用地热能源,实现土地效能的优化利
用(表4)。
综上,结合土地条件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
略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根据街区现状用地情况,进行土地适宜
性和兼容性评价,以此为依据划分建设用地和非
建设用地,对兼容性较强的用地进行优化利用。
尽可能地保留现状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注重
对街区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研究,充分利用非建
设用地形成生态源,以街区公园、绿地的形式进
行细节规划。避免街区灰色地带的形成,在改善
街区环境的同时为街区带来活力。
(2)对于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宜采取相对
紧凑集中的布局、适宜的建筑密度和高度。根据
环境舒适度确定街区开发容量,并充分利用地下
空间,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需求。
(3)确定街区绿地的适宜比率和最小比率,
尽可能地提升街区绿地率,在街区绿地设计中减图2 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联的河流、绿地变化
Fig.2 Changes of river and green space related to land use modes少地面硬化率。在高强度开发地区与绿地水体之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间规划缓冲区,加强街区内的雨洪管理,形成稳
定的街区生态安全格局,为街区的防灾减灾提供
绿色载体,并与城市层级的生态安全系统形成有表4 土地要素的类型及生态功能机联系。Tab.4 Types of land elements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要素具体内容具体功能及应用
3.4 结合绿地植被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地形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重构地景、地形建筑、覆土建筑
绿地系统是绿色街区的核心生态源,随着景盆地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城市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注土壤质地、组成、承载力、景观种植、生态分区、建筑材料重城市自身自然生态系统的连接,并通过绿廊、土壤内部排水能力、可侵蚀性、
坡体稳定性
绿道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生态系统的
有机联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源于美国的绿道理地面霜冻、沉降、地面硬化率、生态涵养、栖息地、净化过滤
植被分布、地表径流
论,绿道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其概念也并不统一。学界较为通用的是美国学者地下承载力、地下水、可侵蚀建筑组成部分、车库、贮藏
性、坡体稳定性
杰克?埃亨(Jack Ahern,1996)提出的“绿道是
为了实现生态、娱乐、文化、美学和其他与可持地热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地源热泵、采暖、发电、制冷、医
干热岩型、熔岩型 疗洗浴、工农业用热、水产养殖
续土地利用相适应的多重目标,经过规划和设计
而建立起来的土地网络”[18]。从这一概念不难确
定城市街区绿道系统的规划目标要点,即街区尺表5 绿道的层级与类型度的绿道应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目标,体现Tab.5 Levels and types of greenways生态、文化、娱乐、美学要求。层级类型主要功能
虽然不同层级和类型的绿道具有的生态功能
并不完全相同(表5),但在普遍意义上,绿道具区域级生态型、自然资源型构建区域范围的生态网络,保持区域生
态系统的平衡
有栖所、通道、阻隔、过滤、资源、导入等基本
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市级生态型、游憩型、历史生态与历史文化交融,形成多功能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