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型道网络,积极融入区域绿道网
有重要作用(图3)。绿道不仅是大量动植物的栖
息场所,也是居民生活、娱乐、体验自然的独特街区级生态型、教育娱乐型形成具有较强场所感的直观体验性生态
绿道,并与市级绿道连接
载体,还具有重要的防灾职能。在城市综合防灾资料来源:根据“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规划中,以常见的火灾和暴雨灾害为例,经过规出版社,2010”整理。67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陈 天 臧鑫宇 王 峤
Urban 68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划设计的绿道能有效地缓解火灾的蔓延速度,减少火灾的破坏范围;绿道所具有的蓄留、过滤、净化、雨洪控制等作用,使其成为城市暴雨常态防灾的重要载体。因此,绿道能够成为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载体。综上所述,基于绿地植被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首先明确街区现状绿地植被的保护范围,从而划定具有一定弹性的街区路网,保留具有生态价值的绿地植被,形成不同规模的街区单元。尽可能地使新规
划的街区绿地系统与原有的街区绿地系统形成闭合生态网络,并通过绿道与城市外部生态系统连接,形成层级分明的城市尺度的生态绿地网络。
(2)研究确定街区绿地系统的结构类型和规
模,确定最小的街区绿地单元和绿地率。对街区公园、绿地的位置和形状进行规划整合,形成与绿道系统的直接联系,并根据现状保留绿地的规模确定绿道的宽度和生成路径,明确其生态功能。
(3)注重街区自然植被的完整性,划定相对独立的人类活动范围,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区域的干扰度,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植被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符合当地土壤条件的植被类型,体
现地域物种和生态文化的结合。
(4)通过自然植被和建筑布局的结合,减少地面硬化率,尽可能地增加绿地率和绿化种植范围,形成良好的街区微气候,为街区生态安全提供基本的自然基底。
3.5 结合水体条件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针对街区水体的开发可以分两种情况考虑,即街区既有水体的改造利用和新规划水体的生态性研究。在绿色街区城市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性质、尺度、形态等内容来制定具体的设计策略。对于新规划水体,除上述内容外,还要考虑对原有水体的生态影响,不能影响街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因此,以水体为核心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主要包含了物质空间规划和水生态保护利用两部分内容。
对于既有水体的改造利用,应首先明确街区的水体性质、质量标准、水源和汇水流向。对于生态敏感性强的保护性水体,应避免人为设计对水体的干扰,并在一定范围内设置防护性及缓冲性绿地来阻隔人类活动的影响。保证在街区建设过程中和居民入住后,水体质量不受影响。对于非保护性水体,可以建设一定量的亲水设施和活动场地,适度体现亲水性,但仍要注意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新规划水体,应明确其规划的必要性,并研究新规划水体对街区乃至更大腹地范围的生态影响,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条件、地下水、河流等是否会受到污染和破坏,并制定适宜的管控措施。当城市街区毗邻不同的水体类型时,街区水体设计的原则也并不一致,如海洋、河流、湖泊、溪流、湿地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和文化特质,对于街区建设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结合水体的街区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新规划水体应该有固定的水源和流向,并以形成活水为宜。以依托河流的街区为例,按照街区与规划水体的关系可以分成串联式、环通式、内湖式,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保证规划水体与自然河流的连接,形成活水(图4)。在物质空间层面,水体往往与绿地紧密依存,随着尺度的差异,水体和绿地也应表现出相适应的比例关系。此外,街区尺度的水体规划,还要注意水体与滨水建筑的结合,在形态、尺度、比例等关系上形成协调统一。
水循环和集约利用是水体生态保护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建设低冲击理念下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策略和方法,为水体集约利用策略的普及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图3 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
Fig.3 Basic ecological function of greenways
资料来源:Smith D S. Ecology of Greenway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3。
串联式 环通式 内湖式
图4 水系的基本模式
Fig.4 Basic model of the water system
奠定了基础。其中,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应用逐渐凸显,与城市设计的关联度也最为紧密。比较典型的是低冲击开发理论(low-impact development,LID),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理念,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实现雨洪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方法[19]。基于低冲击开发的规划设计有助于使开发建设后的街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实现街区生态安全的稳定。作为当前较为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方法,低冲击理念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思维,为水系统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
尤其是在街区层面,基于低冲击的水体保护方法更加易于实现。以街区内部或者相邻的河流、湖泊为最终汇水区,结合街区各级绿地公园设置不同级别的蓄水单元和集水区,以集水区为核心,建立排水防洪分区,每个排水防洪分区由若干街区开发单元组成。街区开发单元由建筑、图5 排水防洪分区
Fig.5 Partition of ? ood prevention and drainage场地组成,处理后的中水和雨水汇集到蓄水单元,经过地面径流通道和地下管道进入集水区。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全国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集水区一般设置在街区中心绿地公园内部,可以网络搜索和问卷调查,结果是提出“生态市”、有效地控制水量,为街区绿地植被保留足够的景“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观用水。剩余水体可以汇入到河流或者湖泊,形有276个,占调查城市的96.2%。然而,这些城
市的生态建设并不顺利,甚至有很多城市以“生成完整的水体循环过程(图5)。这一过程不仅有态”为名,却进行并不“生态”的城市建设,学
助于改善街区本身的地质水文条件,维护水体的界应该谨慎对待这些问题。生态涵养能力,对于城市整体水系统的水量提升、水体净化、水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臧鑫宇,陈天,王峤. 生态城理论与实践研究
4 结语进程中的绿色街区思维[J]. 建筑学报,2014(S1):
143-147.
Zang Xinyu, Chen Tian, Wang Qiao. Thoughts of Green 随着城市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Block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Eco-City Theory and
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和Practice[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4(S1): 143-147.实践方法,尤其是具有实效性的中观层级的绿色2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街区规划设计方法。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也更加学出版社,2005.强调与生态学、文化学、形态学等相关学科的融 Zhang Jingxiang.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Urban 合和协同创新,形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Planning Thought[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5.
市规划新机制和新举措。3 Olgyay V. Design with Climate: Bioclimatic Approach to
因此,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M]. Princeton, New Jersey in the 限于上述内容,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United St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目标,后续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研究内容也4 Givoni B. Climate Considerations in Building and Urban 将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施措施、指标体系、绿色Design[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8.文化等方面,并体现城市设计的跨学科特点。鉴5 麦克哈格 I L.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
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对生态城绿色街区的生态环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 Rui Jingwei, trans. 境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城市设计与生态环境要素的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06.有机关联,进而提出基本的城市设计策略,以便在6 威廉?M.马什.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M]. 朱强,后续研究进行深化,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黄丽玲,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社,2006.
Marsh W M. Landscap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M]. Zhu Qiang, Huang Liling, Yu Kongjian,
注释(Notes)et al, tran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① 针对我国生态城的建设热潮,2010年11月,中国(下转第76页)69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陈 天 臧鑫宇 王 峤
Plannin注释(Notes)
① 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实际施工150项)
中有14项在西安。
② 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注,下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干峙.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7.
Zhou Ganzhi. Review on the First Master Plan of Xi’an[C]// Face to
Face about Urban Planning: Collected Papers of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2005.Beijing:China Water & Power Press, 2005:1-7.
2 西安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委员会. 西安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总
结(1954年9月)[Z]//西安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附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档案室, 案卷号(0970):68-99. Urban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X’an’s Government. Summary Report
on the Work of Xi’an’s First Master Plan(September 1954)[Z]//Directions Appendix of Xi'an’s First Master Plan, Archives of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docket No. 0970: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