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铁西区工业文脉传承问题的研究
沈阳市铁西区工业文脉传承问题的研究
摘要:沈阳市铁西区,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牌重工业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
关键词:沈阳市铁西区;工业文脉
Abstract: TieXiOu shenyang, a long history of the old heavy industrial zone, carrying several generation of people’s memory. The civilization of a city, it’s necessary to the 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ed. Shenyang with “the birthplace of a generation or two DiWangL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putation become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but also of the famous old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known as the “republic of general armaments department,” the laudatory name. Our country the first lathe, the first transformer, the first compressor, the first underwater robot hundreds of new China first born here, once created China on providing many brilliant.
Keywords: shenyang TieXiOu; Industrial context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而铁西区为最。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工业文化的回归需要找到传承历史文脉的方式方法。
历史沿革: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1991年直接利用外资仅100万美元,出口供货值仅0.8亿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1992—2001年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阶段,铁西作为受计划经济浸润最深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中遇到的障碍多,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发展最为艰难。虽然国家和省市先后注入260多亿元资金对铁西进行改造,但由于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适应,铁西发展仍陷入重重困境,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多数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500多亿元的存量资产闲置;企业负债沉重,负债总额达260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技术设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职工生活困难,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10万多下岗职工没有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由于近半数的职工下岗,当时的铁西区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由于生活无保障,职工上访频繁,占马路、堵火车事件不断,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严重。城市建设缺口大,城市功能单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公益设施匮乏,城市环境差。200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3万元,财政收入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0元。
以2003年10月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为标志,铁西的改造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沈阳乃至辽宁经济重要增长点,被国家授予“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颗闪耀明珠。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工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产业结构改善,城市面貌变化巨大,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工厂的迁移与消失:改善的同时,城市开始更新。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更新,许多历史性工厂消失或迁移—如冶炼厂,鼓风机厂,机床厂,雪花啤酒厂等等,工业这个词逐渐消失在新的铁西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商品房。工厂的消失与附属设施的消失,工人们的熟悉的家园没有了的同时,生活也处于迷茫期,如何唤起工业文脉的回归,在铺天盖地的商品房,愈发精致的大型楼盘的夹缝中,建立起可以引起美好回忆的新的工业景观,就成了突出问题。
(原有旧厂)
(高楼林立在原有旧厂上面)
如何延续文脉:当前的现状已经成型,工厂处于市内必将阻碍城市发展,那么只能对老工业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重置其使用性质,赋予新的功能,更新该地区荒废已久的城市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付瑶,刘文军,崔越.2003.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沈刚建筑科学院学报.
2、古月云.2002历史地区有机更新初探,东南大学学报.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87.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4、韩炳越,李正平,张璐等.2003寻找远去的西湖.中国园林.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贺静,唐燕,陈欣欣.2003.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