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渠灌溉渠道改建及回水利用的思考
关于明渠灌溉渠道改建及回水利用的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明渠进行认真分析,揭示明渠灌溉用水效率低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渠道改建及回水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明渠渠道;坍塌;防渗;瓶形过水断面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为3 860亿m3,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到92%。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3,远低于欧洲和以色列0.70~0.80的水平[1]。据统计,全国渠系年输水损失为1730亿m3左右,为农业总用水量的45%。目前全国已建防渗渠道55万km,仅占渠道总长的18%[2],水的渗漏损失很大。
1 传统明渠灌溉存在的问题
1.1 水量损失严重
传统明渠主要是土渠,土渠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灌区在灌水时,灌溉水一部分被农作物耗用外,还有一部分水量在输送过程中损失掉。主要包括:
1)渗水损失,包括各级输水渠道通过渠底、边坡土壤空隙渗漏掉的水量和田间深层渗漏掉的水量;2)漏水损失,包括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而形成漏缝或裂隙损失的水量;3)蒸发损失,沿渠道水面蒸发掉的水量,其量很小[4]。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
1.2 渠道边坡易坍塌、淤塞
土渠一般由碎石和泥土堆砌建成或直接在土壤浅层开挖渠道,边坡易坍塌,坡面表土易风化,泥土、碎石颗粒进入渠道,由于渠道水流流速、流量有限,泥土、碎石长期淤积在渠道底部并固结,清淤难度加大,过水能力减小,严重影响灌渠的安全正常使用。
1.3 功能单一,未充分发挥渠道作用
现阶段明渠(土渠)主要作为单一的灌溉用水渠,对灌溉回水及灌区雨水收集不充分,许多水被蒸发或渗入地下。在南方,特别是水稻种植季节,需水量急剧增加,大部分水作为种植过渡水,在农田里的停留时间较短,如果灌溉渠对这些回排水不予收集再利用,在漫灌思想下,将是严重浪费水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渠道的过水作用。、
1.4 管理与维护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偏少
大多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虽经几十年的改革、调整与完善,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陈旧等弊端。作为业务部门领导,大多关心的是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