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建筑资料下载 →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一组岭南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设计思考
何镜堂 郭卫宏 郑少鹏 黄沛宁
广州松花江路14-37号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原为1930年代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现已被列为市级历史保护建筑。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6栋1930年代建成的单层坡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1970年代末建成的两层双拼别墅。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建筑已破败,部分已成危房。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同时改善这一区域的校园环境质量,从2004年起,学校将这组历史建筑作为何镜堂院士建筑创作研究基地交由何院士团队分阶段进行更新改造,现阶段改造范围包括了南面4栋双拼别墅和北面3栋独立式别墅。改造以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为目标,以“整体观”、“生态观”确定改造策略,具体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1 历史与现在
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历史载体,保护历史建筑不仅在于完整地保护历史建筑实体,更需要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满足新的城市发展需求,适应现代人新的工作、生活需求。在设计中,我们把握“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旨在历史和现在的叠合中塑造出新的场地特质,提升整体环境和空间质量,延续场所记忆与地域文化,从而使历史建筑在更新改造中获得新生。
通过相关档案资料研究,总体布局设计梳理街块的脉络肌理,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历史空间架构:南面4栋两层高的双拼现代式别墅,排列整齐;北面6栋单层的独立式坡顶别墅,由岭南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布局较为自由,与地形结合,自然错落,且每栋各异,整体
2 庭园与建筑
岭南庭园植根于岭南地域气候和文外观简洁现代,局部在入口门廊采用了罗马柱式装饰。南北两列因不同时代建设,布局上没有严格的对位关系,共同围合一个长条形的绿地作为分户花园。以此为工作基础,设计将过去一些无序加建的临时构筑物去除,再适度加建,在各独立建筑之间建立必要的空间联系;在外部空间的关键位置嵌入新的建筑体量,划分和围合庭园空间。旧建筑部分保留外观,内部空间按新的功能重组,并增加构造柱、圈梁等构造措施加固防震。新加建部分采用轻钢结构,衔接处与旧建筑脱离以连接体过渡,风格上采用以钢和玻璃为主的现代式,与旧建筑相区分又和谐一体。
改造前改造后庭园鸟瞰
建筑学报201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化环境,往往因地制宜,小巧通灵,不似北京皇家园林的恢宏厚重,也不似江南园林的古朴淡雅,却依托府院,大成院落,小成天井,极具生活化。
在这组历史建筑群的更新改造中,设计以“整体观”为原则,通过“园林化”建立场地秩序,将原场地中央被各户分割的绿地整合改造,保留了原有高大的乔木,布置了廊桥亭舍、果树花卉,成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共享空间。以“园”为底将原来孤立的各单体建筑整合为完整园林空间。建筑布置与庭园景观紧密结合,相互映衬。外围建筑成为庭园的基本围合界面,限定空间;在庭园内部加建的小体量建筑点缀其间,分隔庭园,增加空间层次;通透的连廊成为庭园空间隔而不断的空间过渡。由于整合后的庭园比例过于狭长,我们在近中部位置精心布置了一个通透的讨论室,将庭园分隔为前院后院,前后院在讨论室和接待室之间结合鱼池布置形成空间转折,成为前后院的自然过渡。同时,以中心大庭院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形成一些小尺度空间,既作为人停留休憩的地方,又可增加园林的层次和趣味,从而形成通透流动、收放有序的庭园空间。
相比于江南园林的水体,岭南庭园的水面更为小巧精致,以静观为主,往往与富有诗意的景题相结合,成为庭园中画龙点睛之笔。借鉴传统岭南庭园的做法,在庭院的驻足处布置了3个大小不一的锦鲤鱼池,池子不大,却与门厅、会议室、接待室等空间紧密结合,室内外空间共融。池中锦鲤嬉戏,静中有动,使庭园焕发勃勃生机,从而营造了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新岭南庭园。
能。为满足讨论室和会议室对大空间的需求,在建筑的内部改造中打掉局部承重砖墙、增加框架柱和梁、合并空间的方式来实现,而更大的会议空间则通过在庭园端部加建的方式实现。同时,有效利用各种屋顶平台、连廊、庭园空间,形成一些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场所,促发随机的、非正式的交流、交往。
4 生态与节能
首先,建筑布局上保留了南、北各
3 空间组织与工作模式
建筑功能更新中,需要将原来厅房式的居住空间转变为以创新设计为主的办公空间。工作室的运作是以项目为中心,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在发散和集中两种工作方式的交替中不断推进,一方面要激发创作个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创作群体的协同有效性。因此相比较于一般的办公空间,项目组成员或分散或集中,相对灵活,但需要有足够的交流、讨论的空间,适应于不同范围和不同方式的交流讨论。同时,一个成熟有效率的创作空间需要资料、信息等公共资源平台,在空间上保证各类资源能被便捷利用。
以此为依据,将功能组成分为3种功能模块,分别是以办公功能空间为主的基本模块、以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功能为主的共享模块、以辅助服务功能为
建筑之间的缺口作为进风和出风通道口,建筑之间采用通透式连廊进行连接,庭园中部加建的功能用房配合风道走向,不阻断夏季主导风道穿透中心庭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庭园的风环境模拟来优化设计。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的模拟显示:在夏季主导风向下,建筑组团内部庭院及周边人行区内不存在大面积的弱风区,保证了夏季在室外休憩、活动时的热舒适状况;在东南向各工作室单体之间设置开口,有利于夏季穿堂风的形成,为室内引入自然通风降温创造了条件;夏季建筑组团内行人高度(1.5m高)的平均风速约为1.05m/s,为舒适风速范围内。
其次,在屋面隔热方面,结合庭园绿化,采用了可移动式佛甲草屋面绿化植被,佛甲草具有种植土层薄,自然生长,不需浇水和打理,灵活性强等优点,将立体化的庭园绿化环境与屋面隔热节能有机的结合。再次,在建筑设计中灵活采取遮阳措施,如结合庭园景观设置连廊、阳台、遮阳蓬等形成灰空间,在建筑立面上设计遮阳百叶等。
同时,在建造中,我们回收再利用原建筑的砖、瓦、木等建造材料,通过现代建筑技术将之重组,并利用生态木、透水广场砖、植草砖等现代环保材料完善建筑机能。■
办公空间
项目集中室会议室资料室门厅连廊食堂
未修缮的旧建筑
主的辅助模块,通过功能模块的组合来组织使用空间:在总体功能分配中,南面的4栋双拼式别墅作为基本模块,布置大部分的办公空间;北面3栋独立式
辅助用房
功能布局分析
办公区域
别墅作为共享模块,集中设置公共资源平台,分别布置资料室、材料样品展示
交流讨论共享区域
辅助用房
室、项目攻坚室和餐厅,并在庭院中加建了门厅(兼展厅)和一大两小的会议室;连廊、平台等辅助模块起交通联系和后勤保障功能,将基本模块和共享模块连为一个整体。在内部功能布局中,
一层内部功能模块分析
办公区域
交流讨论共享区域
办公空间是基本模块,在每个办公分区都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共享区域,而机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收稿日期:2012-07-18
二层内部功能模块分析
房、卫生间等作为辅助模块完善服务功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8 建筑学报
一组岭南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设计思考.doc下载久久建筑网m.kkreddy.com提供大量:建筑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