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青海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青海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然后归纳研究了该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具有较强的价值和意义,供参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控矿因素;青海锡铁山碳质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solder iron mountain carbonaceous qinghai schist type lead-zinc deposit of the bed the main ore-control factors, and then sums up the causes and the deposit metallogenic models, with strong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genesis; Metallogenic model; Ore-controlling factors; Qinghai tin iron mountain carbonaceous pieces
青海锡铁山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中段,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95°32′ 40″-95°35′ 25″,,北纬37°18′ 33″-37°20′ 59″。面积约9.96平方公里。
1主要控矿因素
1.1地层及岩性控矿
碳质片岩型矿体产于滩间山群中部沉积岩组中,矿体成层分布,层状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与围岩关系密切,二者具有相似的沉积韵律性,矿体具有层控特点。
1.2构造控矿
(1)成矿期构造-生长断层控矿
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产在柴北缘早古生代裂谷之中,在裂谷带内与裂谷伴生有一系列的同生断层,裂谷盆地的形成依赖于这些同生断层的活动和发展,同生断层的特点是能长期持续的活动,保证构造通道畅通,使深部矿液不断沿断层带迁移上升。在中间沟一断层沟段多处发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有同生角砾岩和隐爆角砾岩,并与热液蚀变一网脉状矿化带共生,具有热水喷流上升通道的同生断裂带特征。层状矿体及围岩厚度在剖面上的突变,不但说明同生断裂带和沿同生断裂成矿热液活动广泛的存在,还反映了沉积盆地中存在受同生断裂控制
的局限洼地。这些洼地对矿体的形态、规模和走向均起重要控制作用。同生断裂主要包括北西向组和北东向组两大类。
①北西向组:走向为300°-350°,其产状倾向不定,有的倾向南西,有的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一般达50°-80°,个别段稍缓或更陡。该方向组断裂一般规模较大,与区域性控盆深大断裂走向大致平行。北西向同生断裂,是控制矿下蚀变一网脉状矿化带及厚大层状矿体的主要断裂,是控制主矿体原始走向的重要因素。
②北东向组:走向40°-60°,断层产状以倾向南东为主,倾角陡直。其性质多为张性,野外路线追索对比发现,中间沟的形态呈锯齿状弯曲,虽没有明显大的断裂破碎带,但在沟东西两侧山坡,同一岩层走向延伸有时如厚度、夹层等就无法完全对比,但大的层位又没有明显错位或缺失,沟内应存在同生断层。前人认为,该方向组断裂可能系裂谷发育过程中的转换断层。
(2)后期构造作用控矿
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产在裂谷期的沉积盆地中,通过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原始矿体是层状的,但后期构造对矿体起到了破坏或富集作用。
首先,在裂谷后期由于区域性构造挤压,地层倒转,矿床受制于锡铁山沟倒转向斜,而且主要矿体分布于该向斜的南西翼。后期变形构造作用在裂谷活动期构造基础上发生了继承性活动,含矿层并没有改变其原来的构造位置。
其次,后期的断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体有着破坏作用,造成矿体不连续,如北西向组、北东向组断裂等使矿体错断或错失。
1.3火山作用控矿
加里东旋回早期为伸展体制,岩石圈及地壳裂陷,块状断裂发育,岩浆沿块状断裂喷溢上升,形成滩间山群下部双峰式火山建造。在火山喷溢的间歇期,在生长断裂的活动下,盆地下陷,沉积了一套海相沉积岩系,并且在沉积的过程中,伴随了热液成矿活动的发生,前面已经讲述,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热源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矿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对该矿床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4沉积环境控矿
(1)成矿期沉积相
根据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组合与生态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标志,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体围岩组合为含碳泥岩一细碎屑岩、含碳矿化硅岩等,富含碳质和黄铁矿、微细粒磁黄铁矿、闪锌矿,层纹构造发育,生物化石稀少,呈带状分布等,矿体应形成于滞留洼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