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 2, 3, 4 (式2)
通过式2可计算出各权利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首先应明确耕地非农化各投资主体的投资额及风险构成。3 耕地非农化投资主体的投资额及风险的构成
3.1 投资主体的投资额构成
(1)耕地非农化权利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其各主体的投资额具体包括:中央政府
在耕地非农化中损失的是耕地资源提供的粮食安全价值及生态价值,因此,中央政府的投资额为这两种价值之
(2)(3)和。地方政府在耕地非农化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其投资额为“五通一平”开发费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在耕地非农化中村集体放弃其法律上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形成的单位面积土地价
(4)格,因此,村集体的投资额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农民是村集体土地的使用者,在耕地非农化中农民损失的
56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3月 第3期是耕地资源为农民提供的耕地资源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及耕地资源就业保障价值,因此,农民的投资额为这三种价值之和。
3.2 风险构成及确定依据
(包括粮食按照一般性和定量化原则,耕地非农化中的风险主要是由各权利主体承担的社会稳定风险R社
(包括收入水平风险、就业压力风险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适应性风险和生态环境效应风险)及农民生存风险R农
和长远生计保障风险)两部分构成。从“联盟体”整体来看,社会稳定风险属于该整体的外部风险,农民生存风险属于该整体的内部风险。
3.2.1 社会稳定风险确定依据 社会稳定风险包括粮食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适应性风险和生态环境效应风险,
(1)其风险的确定依据分别为:粮食安全风险。随着研究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耕地被转为城市建设用
地,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通过占补平衡和表土剥离技术等手段保护耕地与实际耕地质量仍有一定程度的偏
(2)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产生粮食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适应性风险。现实中,地方政府以以地敛财的离[12],
其土地财政主要来源于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由此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产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3],
(3)耕地非农化对周边的生态环生经济发展适应性风险。生态环境效应风险。耕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14],
产生生态环境效应风险。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威胁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健康[15],
3.2.2 农民生存风险确定依据 农民生存风险包括收入水平风险、就业压力风险和长远生计保障风险,其风险
(1)农民的文化的确定依据分别为:收入水平风险。耕地非农化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家庭收入减少[16],
素质和劳动技能整体偏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使得失地农民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步陷入贫困,产生失地农民收
(2)入水平下降风险。就业压力风险。耕地非农化后,虽然农民得到了货币化的政策性补偿,但远不能满足农
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多数失地农民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其就业状况十分不稳定[16]。就业成为他们失去
(3)土地后面临的最大困难,产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风险。长远生计保障风险。尽管政府不断地探索农民社会
农民便失去了耕地,即失去最保障制度,取得一定效果,但绝大多数失地农民仍然没有参保[17]。耕地非农化后,
稳定的长远生计保障,产生失地农民长远生计保障风险。
4 各权利主体投资额及风险系数的确定
耕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减少引发了社会、经济及生态问题,因此,须考虑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中各级政府及村集体应共同承担风险。同样,面对失地农民可能存在的生存风险,也应考虑在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中政府与村集体应共同为其分担的风险。为此,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权利主体所担风险进行风险系数测算。
4.1 各权利主体投资额的确定
4.1.1 中央政府投资额
( 1)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价值。
公式为:粮食安全价值采用人们需要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加以测算[18],
(式3)
(土地还原率)P4为耕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Ba为人均月最低生活保障金额,r为贴现率m为耕地资源式3中,,
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
土地还原率的确定采用安全利率调整法,公式为:
r=r1+b (式4)
宋戈等:耕地非农化风险及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57
(定期存款利率)r为土地还原率,r1为安全利率b为风险调整值。式4中,,
2011年底,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25%,以此作为土地资源价格的安全利率。同年银行一年期
资本经营风险[19]为6.31%-3.25%-贷款利率为6.31%,以此作为风险基数。2011年银行经营利润为20%a,
土地还原利率为: r=3.25%+2.41%=5.66%。2011年研究区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为360元/月,0.65%=2.41%b,
经计算,研究区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价值为114.49×104元/hm2。耕地资源可供养的人口数m为15人/hm2,
(2)耕地资源生态价值。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测算公式为:
(还原率)率。
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系数修正,其公式为: 位面积平均潜在经济产量。
bi值在各农业区域各异,B值为10.69 t/hm2 [20],经测算,哈尔滨市耕地生态系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获得数据,
中国耕地资源生态服务的年平均价值Va为5140.9元/hm2 [21],经计算,研究区统的潜在经济产量bi为7.8 t/hm2[20],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为6.63×104元/hm2。
(3)中央政府投资总额。
中央政府的投资总额为:耕地资源粮食安全价值+耕地资源生态价值=121.12×104元/hm2。
4.1.2 地方政府的投资额 地方政府在耕地非农化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包括宗地红线外土地开发费和宗地红线内土地开发费,依据研究区典型开发区的宗地情况,宗地红线外“五通”和红线内“场地平整”的开发
地方政府的投资额为119.28元/m2。费取119.28元/m2 c,
4.1.3 村集体的投资额 村集体在耕地非农化中放弃其法律上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形成的单位面积土地价格,
I集=98.76元/m2d,村集体的投资额为98.76元/m2。其投资额为研究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4.1.4 农民的投资额
(1)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测算。
采用收益还原法测算耕地实际生产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5)P5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Va为中国耕地生态服务年价值的平均值,ke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r为贴现式5中,(式6)ke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bi为研究区耕地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B为全国一级耕地生态系统单式6中,(式7)P1为单位面积耕地经济生产价格,α为土地纯收益,r为土地还原率。式7中,
选取研究区典型的水田作物稻谷与旱田作物玉米和大豆作为参照物。经测算,2011年研究区稻谷纯收益
结合研究区2011年3种农作物的产量,测算为667.2元/t;玉米纯收益为459.3元/t;大豆纯收益为1058.1元/te,
测算得出得出总纯收益为11.62×108元。根据以上3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研究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②银行的贷款利率并不全由风险构成,它是银行经营资本并最终要获得利润的资本价格。这一价格首先要扣除银行的成本,在此忽略经营成本,而只扣除资本的存款利率,这是经营的主要成本,其次,再扣除银行的经营利润。
③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统计数据。
④取研究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平均价格。
⑤根据这三类农作物的总产量、总成本和总产值数据,从而计算出单位产量的成本及单位产量产值,二者之差便是作物单位产量的净收益。
58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3月 第3期
2011年所有农作物的纯收益13.36×108元,进而得出单位面积耕地年净收益为4165.88元/hm2。
根据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年净收益及还原率,测算得出研究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7.36×104元/hm2。(2)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依据《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的农民生存保障纯收益是以城市居民的最低社会保障为标准计算的。单位面积耕地社会保障价格计算公式为:
(式8)
P2为单位面积耕地社会保障价格,Yam为a年龄男性公民保险费趸缴金额基数,Yaw为a年龄女性公民保式8中,
(月b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c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Mi为农民月基本生活费险费趸缴金额基数,
Aa为被评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Mo为月保险费基数,保险费领取标准),
Yam和Yaw男性人口比例b为49.7%,女性人口比例c为50.3%,2011年底,研究区人均耕地面积为0.068 hm2,Mi农民基本生活费由研究区最低农村保障金来代替,分别为23112.30元和23672.63元a,为125元/人?月,月保经计算,研究区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为32.51×104元/hm2。险费基数Mo统一取100,
(3)耕地资源就业保障价值。
耕地资源就业保障价值的测算公式为[22]:
(式9)
P3为耕地资源的就业保障价值;C为当地乡镇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A为被评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式9中,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668.34×104元,黑龙江省乡镇2011年黑龙江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86.05×104人,
经计算,研究区耕地资源就业保障企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原值77671.09元/人,研究区人均耕地面积0.068 hm2,价值为114.22×104元/hm2。
(4)农民投资总额。
农民的投资总额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耕地资源就业保障价值=154.09×104元/hm2。4.2 各权利主体风险系数的确定
以农民生存风险系数为例,不难得到因素集U={收入水平风险,就业压力风险,长远生计保障风险},根据其对农民生存风险影响程度的不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相应的权向量A={0.1638,0.2973,0.5389}。(0.9,因素评价集为V={高,较高,中等,较低,低},并赋予评价集各元素以量值V=0.7,0.5,0.3,0.1),表示评价集各元素与农民生存风险数值大小的对应关系。
(表1)邀请15名专家组成农民生存风险评估小组,对各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的高低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式10)在此基础上构造农民生存风险模糊评价矩阵,把每个因素各等级的评价结果折合成[0,1]区间的数值,R2和R3。R1、得到了各因素的模糊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