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天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城市;天津;规划;发展;格局;建设;
引言
天津是长江以北受到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流、冲突、共存和融合的过程,与西方城市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近代化不同,天津城市的近代化是以开埠兴商作为其主要推动力量的,是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约开埠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在近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既是京师门户,又是西方列强向中国腹地渗透的据点和监视京城的基地,在近代早期,它甚至承担了部分中国政府的外交功能,在中后期,它又一直作为各政权中央直属的特别市,受到特殊的重视,因此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等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http:///
一、天津城市发展格局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局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阶段。天津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从租界建设开始的,在1900年之前,租界码头的繁荣使天津形成了分别以老城与紫竹林租界为中心的城市“双核”,随着海河两岸租界区的形成以及华界城市土地开发与道路建设,双核逐渐拉长、延伸、扩张,形成了以海河为轴线的城市中心带,即“一带”。天津城市格局由“双核”发展到“一带”的过程,也是城市形态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过渡的过程。
在近代化过程中,天津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拼贴式”特征,局部区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道路与市政规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布局,但由于缺乏总体的规划与通盘的考虑,一直处于“三方四界”的发展模式,因此形成了众多“碎片”组织拼贴式的城市格局。
二、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始于1860年10月天津开埠,至1949年1月天津解放为止,在此期间,租界与华界的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这两者的发展脉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
天津租界存在时间较长,自1860年开埠之后,租界的发展建设经历了两大转折,首先是1900年前后的义和团运动,并由此引发了天津租界的大规模扩张:其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租界的发展逐渐衰落。除此之外,由于租界的性质以及发展管理模式,其建设历程受到中国近代历史大背景的影响相对较小,租界发展的阶段与天津华界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分期有所不同。
本研究对于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以华界建设规划历程为主。根据天津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将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分为5个历史时期:
第1期: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
第2期:城市局部建设规划
第3期:城市总体建设规划
第4期: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
第5期: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
(1)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
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天津被迫成为约开埠城市。在随后的40余年间,共有九个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专管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天津租界的划定与早期建设,将近代城市规划萌芽引入天津,出现了天津最早的规划行为—戈登’3规划,成立了最早的市政管理机构一一英租界工部局,并且修建了天津第一条经规划的马路),交通的便利与路况的改善推动了租界商贸的发展。受到租界的影响,1883年华界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市政机构—工程局,进行道路路政建设,仿照西式方法修整街衙,通过垫平、拉直、加宽、铺筑和安装路灯,将天津老城区大部分街道改造成西式马路、由于社会经济等原因,天津租界在早期发展缓慢,除英租界进行了粗略规划之外,法、美租界大部分都处于荒置状态,但是租界面积却迅速扩张,1895年和1900年前后天津两次掀起了租界划定的高潮,到1902年底,天津租界己经扩张到老城面积的10倍左右。新划定的租界由于时间和资金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完善的建设规划。
(2)城市局部规划建设
租界的建设将西方城市面貌带到了天津,宽敞整洁的马路、西式建筑、排水设施、医疗卫生等城市市政对当时华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政府天津当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路政的建设,而是希望在城市整体面貌上与租界相抗衡。
1902年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模仿租界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袁世凯在天津主持新政,随后在全国最早推行了地方自治,制订了天津华界第一个城市新区规划—河北新区规划,是为天津华界城市局部规划之始。同时,租界的扩张与划定逐渐告一段落,各租界进入建设时期,其中英、法、日租界建设发展最为快速,在界内出现了城市用地分区、建设法规以及
建筑标准等相关规划内容,租界逐渐成为整洁、秩序的城市新区。旧市区与不断扩张的租界、新市区毗连成片,形成了新旧城区以大经路、东马路为中心和
租界区以海河为中轴的网状道路城市格局和局部完整的自由拼贴城市形态,属于典型的“马路主义”城市规划性质。
(3)城市总体规划建设(1928一1937)
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逐渐深入,近代中国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城市规划自身的发展道路。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天津作为华北最大的港口和商埠,其城市总体规划与规划理论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国民政府将天津划为特别市,曾三度改变“从特别市到省辖市”的城市等级与隶属关系,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主体为工务局,1936年市政府颁布了“建筑规则”。
1930年,受到南京《首都计划》影响,天津开始征集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其中标方案—“梁张方案”是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详细、全面的规划方案,这一由梁思成和张锐共同设计的方案尽管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体现了在应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同时,对于适合中国本身发展现状与国情的理性思考。
(4)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
1937年日本占领天津,实行特别市制度,开始了对天津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多次制订华北开发计划,反复强调了两个原则:即资源的开发与交通运输事业建设,而天津在这一计划中的角色就是向日本本国输送物资的中转站。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华战略为适应战争需要发生了改变,天津除了作为中转站的作用之外,也成为华北进行长期工业建设的城市之一。
日本先后在天津制订了“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塘沽都市计划大纲”和“大天津都市计划”。由于天津的城市经济被纳入到战争轨道,城市建设与规划也多为战争服务,在此期间制订的两个总体规划方案中,可以看出对于发展城市工业区与城市对外交通的特殊重视,注重功利性,提升天津地区的物资生产与输送能力,而缺少对于城市环境改造与市民生活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呈现出具有近代意义的殖民主义城市规划性格。
(5)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
国民党政府接管天津,开始战后重建,到1949年天津解放为止。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天津,在此期间,天津市政府收回了天津所有租界,并调整了行政区划。1946年市政府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公共工程委员会”和由18人组成的“都市计划委员会”,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制订了“扩大市区计划”、“分区使用计划”和“道路系统规划”,这些规划是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运用和实践,是真正意义上近代中国人自己进行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
对于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的分期,既有根据执政机构的变化划分的,也有根据某一机构的成立或某一规划类型的出现划分的,如第一期的划分实际上包括了天津租界的划定与早期建设,而真正意义上中国人的城市建设是从1883年工程局的成立开始的。第二期跨越了清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两个执政时期,是根据其规划性质与类型进行划分的。第三期到第五期则主要是根据执政机构的演变进行划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主要政权都曾经执政天津,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也几乎经历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的各个时期,因此,它是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典型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ooBZSO27资料收集;
2.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2001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编号:教人司【2010140】号;
3.规划变迁:一部天津城市发展史书,中华建设,编号:2009年09期;
4.600年天津:历史上的城市规划,北京规划建设,编号:2005年05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