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勘探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1.1勘探点的布置原则
我公司接受本次勘察任务后,立即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收集相关的地质资料。根据甲方提供的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1:500),甲方与我公司共同协商,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第4.1.15条规定及《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对详细勘察的规定和甲方意见,本次勘察沿拟建建、(构)筑物主体轮廓线、转拐点、中心部位等共布置工程地质剖面6条(1-1′~6-6′),根据甲方要求共布设勘探钻孔10个(编号ZK01~ZK10),其中布置4个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深度均在15~20m左右;6个一般性钻孔,一般性钻孔深度均在10~15m左右,ZK10主要探明修建停车场人工回填深度及堡坎深度,各勘察钻孔及工程地质剖面线布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1.2勘探方法
本次勘察工作以钻探为主,结合工程测量、地面调查、室内岩土试验等勘探手段综合进行。
2.1.3完成工作量
我公司于2014年09月24日进场开展工作至2014年09月30日完成全部野外作业,历时7天。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钻孔10个,实际施工钻孔10个,完成勘探总进尺为162.70m。各勘察钻孔的岩土层厚度、孔深及标高、终孔地下水位深度、风化带界线深度和标高等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2-1)。
4
2.2质量评价 2.2.1工程测量
根据甲方提供的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的测量控制点N1、N2、N3坐标及高程,采用全站仪进行钻孔放样和断面测量,并引用点测地面标高。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测量控制点坐标(见表2-2)。
测量控制点坐标一览表 表2-2
2.2.2工程地质测绘
本次1:500工程地质测绘采用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为底图进行,调查勘察区自然地理概况,查明区内地形、地貌、构造特征;查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内所在地层的地层层序、岩性、产状、结构面的分布特性及区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分析拟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半仪器法或全仪器法定点上图并作现场描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2.3钻探
5
本次勘察施工钻孔共计10个,钻探采用2台GX-ITD型钻机施工,钻孔开孔孔径Φ110mm,终孔孔径Φ91mm。钻进过程中,采用机械回转取芯钻进工艺,同时对各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钻孔的初见水位、终孔静止水位),对取出的土、岩芯依次摆放,及时进行了拍照、编录、描述与鉴定,并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分层。其操作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标准》(JGJ87-2012)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执行,土层采取率>80%,破碎岩层采取率>65%,完整岩石采取率>85%,质量达到优良。
2.3采样试验方法及数量
本次勘察在勘探范围内共采取岩样9件/3组,水样2件/1组,室内测试工作系委托“四川省科源工程技术测试中心”进行试验分析,作岩土体物理力学常规、水质简分析及侵蚀性分析等项目。测试严格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取样深度及样品数量及样品的采取、包装、运输、送样时间等满足相关规范规程要求,试验数据真实、可靠、满足规程、规范及勘察要求。
本次勘察严格按设计资料和现行规程、规范开展工作。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钻探、钻孔简易水文观测、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质量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达到了本次勘察的目的。
3、气象特征及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3.1水文、气象
拟建站址地势较高,且距巴河较远,场地平均高程高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无洪水、内涝威胁。
巴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
6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较历年平均气温16.6℃偏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8.4℃,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偏低2.0℃,年极端最低气温-1.1℃,较历年最低气温-6.2℃偏高5.1℃;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日最高气温37.9℃(1998年5月3日),日最低气温-3.6℃ (1993年1月24日)。年日照时数1299.2小时,较历年平均1370.1小时偏少5.2%。年均降水量1104毫米,最高1288.1毫米(1989年),最低903.2毫米(1991年)。年均蒸发量919.6毫米,水面蒸发710.3毫米,陆面蒸发742.5毫米;境内平均湿度80%左右。年均无霜期281天,雾日70天。境内常年冬季多偏西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年均风速0.8米/秒,最大风速13米/秒,最小风速0.6米/秒。
3.2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场地周边未见有江和河、湖等水体通过,勘察场区位于斜坡一带,场地原来地形较平缓,现整个场地上部土层为修建半山逸城B区建筑开挖山体后形成的弃渣堆放,成分为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及建筑施工弃渣;下覆基岩为砂质泥岩、砂岩。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据本次勘察,各钻孔终孔静止水位在8.50~15.70m(见表3-1)。
各钻孔终孔静止水位统计表 表3-1
7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位置、交通
拟建场地站址位于巴中市江北白云台居委会六组,勘察区内施工交通便利、有环山公路直接从勘察场地旁经过,离江北大道、二环路主干道较近,水、电齐全,施工条件好,交通位置图(见照片4-1)。
照片4-1 交通位置图
4.2场地地形、地貌
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丘陵斜坡。拟建变电站站址位于江北白云台居委会斜坡一带,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西北侧为已修建半山逸城B区,东侧为已修建望王山休闲运动场区,北侧为上山环山公路,南侧为下山到巴中县城干道。
8
场地无植物种植,场地原始地形比较平整,由于正在修建半山逸城B区时被当做弃渣场堆积来使用,主要开挖山体的多余砂质泥岩、砂岩,场地中部厚度较大,整体厚度分布不均。勘察场地整体地势东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形坡度较缓,地形高程为498.10~514.20m,相对高差为16.10m。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地形、地貌(见照片4-2)。
照片4-2 巴中江北110kV变电站地形、地貌
4.3地层岩性特征
拟建场地土层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e)和白垩系下统苍溪组( (K1c)两部分组成。人工填土层(Q4me)为主要为修建半山逸城B区建筑及山体开挖堆
积的弃渣,基岩为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1c) 为砂质泥岩、砂岩。现由上至下
分述如下:
9
4.3.1人工填土层(Q4me)
粉质粘土:黄灰、褐灰、暗紫红色等色,硬塑,土质不均,石质成分主要为强、中风化砂岩及砂质泥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区,堆积层主要是北西部修建半山逸城B区时开挖后的弃渣等堆填而成。据钻探揭露该层块石含量约占10%,碎石含量约占25%,角砾及砂粒含量约占15%,余为粉、粘粒等,揭露厚度达4.50m(ZK03) ~10.00m(ZK05)。
4.3.2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1c)
钻探揭露岩性上部为暗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砂质泥岩;下部为青灰色,中厚层状,砂岩。
砂质泥岩:以暗紫红色为主,少量紫红、紫灰色,泥质粉砂状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钻孔均有揭露,分布较广泛,厚度一般不大。揭露厚度1.40m(ZK07)~4.30m(ZK03)。
砂岩: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据钻孔揭露,该岩层在勘察场地内分布广泛、连续,(ZK01~ZK09)钻孔均有揭露,厚度较大,仅ZK10未揭露该层,揭露厚度5.50m(ZK08)~9.20m(ZK01)。
4.3.3强、中风化层划分
本次根据钻探揭露地层岩性、颜色、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岩芯破碎程度、RQD值高低以及地表调查等综合因素来将基岩划分强、中风化层。
强风化层: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颜色暗淡,岩质软,锤击易碎,部分岩质极软,易捻压成粉末状,遇水易软化;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面平直、光滑。岩芯多呈碎块状(块径5~15cm),少量短柱状、块状,岩芯采取率约
10
80%,RQD值指标0~25%。钻探揭露场区内强风化厚度一般为1.40m(ZK07)~3.00m(ZK02),最大厚度为4.30m(ZK03)。
中风化层: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和灰色、青灰色砂岩,岩石颜色较新鲜,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不发育;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完整,局部机械作用较破碎,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采取率约85%,RQD值指标75%。钻探揭露场区中风化厚度一般为5.10(ZK10)~8.50m(ZK03),最大厚度为9.20m(ZK01)。下列的勘察钻孔资料统计表(见表4-1)。
勘察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分布特点及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
11
4.4地质构造与地震
4.4.1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位于何家场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岩性主要为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1c)砂质泥岩、砂岩,总体倾向南西,岩层产状236°∠5°,
场地为简单的单斜构造。
4.4.2地震
第四系以来,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大面积抬升,本区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活动性均较弱。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稳定性好。
4.5场地地下水
根据含水层赋存特征,将场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该类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及水量变化随季节性变化很大。区内第四系人工填土主要成份为修建半山逸城B区建筑堆积的弃渣(块、碎石土)等,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好,透水性强,富水性弱。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基岩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内,以接受大降水补给为主,次为上部第四系土层孔隙水下渗补给。钻探揭露区内强风化砂质泥岩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说明地下水活动频繁,具一定透水能力,下伏深部结构致密,岩体完整,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差,场区地下水水位及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