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年新接的一个项目为例,正是因为甲方提出一定要打造绿色建筑,他才接下了这个项目。
在与甲方进行前期沟通时,他非常详细地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被动式设计理念,甲方听了也很感兴趣。他想,这次应该可以做一个漂亮的被动式建筑出来。
但在向甲方递交设计第一稿时,对方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理由是,刘思杰设计的建筑太过平常,不够吸引眼球。
随后,刘思杰向甲方就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解释,尤其是对每一个细节体现了哪些被动式设计的理念更是详细说明,甚至做了绿色节能的模拟性实验,告诉甲方这些细节的设计可以为其节省多少运营费用。
然而,甲方却明确表明态度:他们想要一栋足以引起轰动的建筑,而这栋建筑首先要在外观上引人注目,虽然节能也是非常重要,但如果被动式设计难以在外观上达到他们希望的效果,他们更愿意采用节能设备以实现建筑节能。
尽管刘思杰一再向对方说明,被动式设计可以节省很多设备采购的费用,也就是说,被动式设计是最先应该考虑的策略,在被动式设计的基础上,再考虑主动的策略。但是,开发商的态度非常强硬:“我们不差钱,但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建筑。”
最后,刘思杰只能完全推翻了此前的设计,而这让他感到沮丧。“因为做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建筑,这是任何有创意的设计师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我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在这里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差异
在德国生活6年,刘思杰时常会比较中国人和德国人理念上的差异。他认为,德国之所以在建筑节能上做得很好,并不能单纯以“德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去解释。
刘思杰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的人们,非常重视内在的感受,体现在住宅中,则是非常重视居住的舒适度。“虽然他们一度是以高能耗为代价换取高舒适度,但当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凸显时,如何降低能耗则深入到很多普通民众的心中。”
然而,回国的几年,他却感觉到,我们国家的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和外在,因此,大量怪异的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滋长,而他身边的许多人会因为过于注重外在的包装和外人的评价而忽略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他的一位朋友,家境较为宽裕,在北京好的地段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尽管对于他们三口之家而言,这所房子显然太大了一些,但他的这位朋友非常满足于有亲戚上门拜访时显露的羡慕之情。“但在购买空调时,他却舍不得购买能效等级高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