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建筑外表和内部在整体更新的同时,必须重现一部分原来历史面貌;
第二,在大楼的整体更新之际,必须保存原先的1/3免震设施(能让地震不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设施);
第三,改造后,保存建筑整体结构的免震功能。
残留钢筋得以再用
日本工业俱乐部对工程的费用等详加测算,最终决定“保存原建筑物的1/3,尽力利用建筑原来的材料”。最终选择的方案是“保存和再现同时并存”。
在改造过程中,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大会堂和大饭店最让人头痛。这两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破损,的确很难改造。既得重新搞基础建设,又不能破坏原来的免震结构,这真是一个大挑战。在维修房屋的外壁结构及其外观时,各方都努力保存可利用的原先装饰材料。一些残留的钢筋和天花板,也都得以全部再用。在内部空间里,墙上的石块、天花板上的石膏雕刻也尽可能地采用。屋顶上的矿工和织女的头像、门厅里的石柱等石材也几乎完全保存下来。另外,在改造抗震设施时,使用了更具抗震性的材料。
再造魅力草根社区
上述几个再生建筑的知名案例,都发生在东京丸之内这样的金融核心地区。但是,在日本的很多小城镇,成功的再生建筑也比比皆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日本国民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建筑再生方面也更加注重保持地方的特色。在草根社区中,很多艺术界人士、市民团体积极参与对街区、建筑的再生改造。
《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一书举例说,在北海道函馆市,有一个“联合广场[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里面有代表函馆文化的一栋两层楼的红砖建筑,始建于1911年,曾作为邮局使用。后来,它又被改造为仓库和软式网球场。
20世纪80年代起,这栋红砖建筑面临被拆毁的危机,有一个当地市民团体决定租下这栋废屋,并表示要将这栋红砖楼全面修复后,作为经营基地使用。之后,该团体中的建筑师拿出了建筑再生计划。该团体聚集了有志于艺术的年轻人,成立了手工艺家协同组织“Craftsman Union”(工匠联盟)。1983年,“联合广场”开幕,再生后的建筑中有玻璃工作坊、木工坊、手工精品店、宝石店、设计事务所、钢琴教室、餐厅、咖啡店等。之所以定名为“联合广场”,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艺术界人士参与,蕴含“艺术家联合聚集的广场”之意。
水雷仓库变身“红砖博物馆”
在日本,积极参与建筑再生的市民团体还有很多,如“足利未来俱乐部”、“旧本町再生俱乐部”、“红砖冲锋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