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采取了抗震加强措施时
最大横墙间距可适当放宽
5.1.6 多孔砖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5.1.6
的规定表5.1.6 多孔砖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部
位
6度 7度 8度
9度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最大高度
注局部尺寸不足时可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
5.1.7
多孔砖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表5.1.7的规定
表5.1.7 多孔砖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6度和7度度
度
注1 单边走廊或挑廊的宽度不包括在房屋总宽度之内
2 表中9度区不适用于190mm厚砖墙房屋
5.1.8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地区
1 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 房屋有错层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防震缝
且楼板高差较大
3 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5.1.9 烟道取加强措施
风道
质量截然不同缝宽可采用50
100mm
必须对墙体采
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截面被削弱时
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和出屋面的烟囱
5.2 地震作用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5.2.1 多孔砖房屋应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5.2.2 多孔砖房屋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5.2.3 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规定 5.2.4 计算地震作用时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房屋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
GE=GK+∑ψEiGki (5.2.4)
式中 GE
Gk
重力荷载代表值(kN)结构构件
第 20 页 共 20页
并按下式计算:
配件的永久荷载标准值(kN)
GkiEi
有关可变荷载标准值
(kN)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按表5.2.4
采用
第 21 页 共 21页
表5.2.4 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
雪荷载 屋面活荷载
按实际情况考虑的楼面活荷载
藏书库档案库
按等效均布荷载考虑的楼面活荷载
其他民用建筑
组合值系数
0.5 不考虑 1.0 0.8
0.5
5.2.5 多孔砖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平地震作用(图5.2.5)
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各楼层可仅考虑一个自由度水
F
EK=αmaxGeq (5.2.5-1) F
i
=
GiHi
∑G
j=1
n
FEK (I=1,2,
n) (5.2.5-2)
j
Hj
8
度和9
度时
分别取
式中
F
Ek
max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当设防烈度为7度
0.080.16和
0.32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kN)
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应取
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85%
F
i
G
i
G
j
分别为质点i
质点
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分别为集中于质点
i
应按本规范
5.2.4条的规
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kN)
定确定Hi
H
j
j的计算高度(m)
女儿墙
应符合下列规定:
屋盖的建筑
宜按抗侧力
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
5.2.6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宜乘以增大系数3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
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
5.2.7 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1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2 木楼
屋盖的建筑
屋盖等刚性楼
屋盖等柔性楼
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
表值的比例分配
3 普通预制板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平均值
屋盖的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
5.2.8 多孔砖房屋可只选择承载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剪验算
墙段的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确定应符合下
第 22 页 共 22页
5.2.9 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
列规定:
1 墙段高宽比小于1
时
可只考虑剪切变形
2 高宽比不大于4且不小于1
时
3 高宽比大于4
时
可不考虑刚度
应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
5.2.10 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fVE=ζNfv (5.2.10)
式中 fVE
fv
N
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MPa)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MPa)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应按本规范表3.0.3
采用
应按表5.2.10
采用
表
5.2.10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fv
N 注
0.0 1.0 3.0
5.0 7.0 0.80 1.00
1.28 1.50
1.70
o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
10.0
1.95
15.0 2.32
5.2.11 墙体的截面抗震承载力
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 V≤
f
VE
A
γ
RE
ηk (5.2.11-1)
V=γ
EhCEhF
Ek
(5.2.11-2)
式中 V
Eh
墙体剪力设计值
取
1.3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C
Eh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系数应按本规范5.2.5条5.2.7条和5.2.9条的规定确
定突出屋面的屋顶间
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效应尚应按本规范5.2.6条的规定乘以增大系数
FEkA
RE
同本规范公式(5.2.5-1)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墙体横截面毛面积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承重墙对两侧均设构造柱的墙体
应取0.9其他墙
体应取1.0
k
自承重墙应取0.75
多孔砖砌体孔洞效应折减系数当孔洞率不大于20%时应取1.0当孔洞率
应取0.9
大于20%
5.3 抗震构造措施
5.3.1 多孔砖房屋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第 23 页 共 23页
表5.3.1 构 造 柱 设 置
6度
房屋层数 7度
8度
9度
设 置 部 位
78度的楼电梯间的四角
45 3
4 23 每隔15m
左右的横墙与外墙交接
处
外墙四角较大洞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
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67
5 4 2 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7
9
墙交接处 (56)
度的楼
电梯间四角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
纵墙交接处
656(4局部较小墙垛处79度时楼
3
5) 梯间四角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
(6)
线)交接处
注1 房屋层数中有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一栏中不带括号是墙厚不小于240mm多孔砖房屋带括号是墙厚为190mm多孔砖房屋
2 较大洞口指宽度大于2.1m的洞口
5.3.2 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表5.3.1要求设置构造柱
教学楼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本规范
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本规范表
5.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5.3.3 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构造柱最小截面对于240mm厚砖墙应为240mm砖墙应为190mm
250mm
纵向钢筋不小于4根
12
180mm对于190mm厚
间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距不宜大于200mm且在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
应小于1/6层高及450mm中之较大者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房屋四大角的构
2 7度区超过6层8度区超过5层和9度区建筑的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根
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的拉结
3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500mm设2根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图5.3.3-1)4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
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图5.3.3-2)
当遇有管沟时
应伸到管沟下
或锚入
距室外地面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第 24 页 共 24页
5.3.4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
根6的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长度大于5.1m
的后砌非承重墙的墙顶
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应符合下列规定: 5.3.5
多孔砖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
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房屋横墙承重时各类墙的圈梁设置应按表5.3.5的规定执行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
密
2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
梁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
但楼板边沿应加2
根12
的加强钢筋
并应与相应构造柱可靠连接
表5.3.5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
6度和7度 8度 屋盖及每层楼盖处 屋盖及每层楼盖处
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
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
大于15m;构造拄对应部 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