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巷道位移观测
1、为检验巷道支护效果,布臵巷道位移点,进行位移观测。巷道位移点的布臵间距参照顶板离层仪安装间距要求。
2、位移观测点包括顶底板位移观测点、两帮位移观测点等,具体布臵位臵根据巷道情况,在规程措施中明确规定,位移点现场一律采用白色喷漆标注为直径50mm的圆形。
- 7 -
3、巷道位移牌板采用铝塑板制作,具体格式见附图2。
4、未按规定布臵位移观测点,牌板制作不符合规定的,罚技术员100元/处。人为蓄意破坏位移观测点或牌板的,对责任人罚款500元/处。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巷道位移速度0~10mm/d的,观测周期不超过10天;巷道位移速度大于10mm/d的,观测周期不超过5天。观测数据应及时报送(发送)到总工办矿压组。不按规定观测、报送数据的,罚技术员100元/次。
6、总工办矿压组业务员负责对巷道位移量进行动态抽查,发现数据弄虚作假的,罚技术员200元/次。
7、巷道帮部、底板位移量超过200mm时,及时汇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百度搜索:99建筑网,查看数百万资料
四、煤巷锚杆(索)受力监测
(一)锚杆(索)测力计安装要求
1、锚杆(索)测力计监测站的安装间距不超过210m(沿空掘巷等压力显现明显巷道适当减少测站布臵间距),每个测站安装一组,每组由四个测力计组成,即巷道两帮及顶板锚杆,顶板锚索各安装一个。
2、安装前先将锚杆周围清理平整,锚杆外露100-120mm,依次将锚索小垫板、锚杆(索)测力计(测力计有凸台的一面向外)、螺帽穿入锚杆外露部分,再将螺帽扭紧到达到扭矩力要求,并记录测力计初始值(要求该值大于20KN)。
3、安装前先将锚索周围清理平整,锚索外露150-200mm,依次将锚索小垫板、锚杆(索)测力计(测力计有凸台的一面向外)、锁具穿入锚索外露部分,用涨拉机涨紧到作业规程规定的预应力数值,并记录测力
- 8 -
计初始值?。
4、锚(索)杆测力计安装在迎头支护锚杆(索)上,安装要及时,应随着迎头锚杆(索)施工而安装。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锚杆(索)测力计严禁局部受力,压力盒盖以外其他部分不得受力,防止影响测量精度。
6、安装锚杆(索)测力计时,锚杆(索)穿进中心孔后一定要扭紧固定螺帽、涨紧锁具,保证初始值大于0Mpa,小于10Mpa。
7、安装时若发现锚杆(索)测力计力值表无初始值,要立即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若现场不能处理,须及时更换仪器进行安装。
(二)锚杆(索)测力计观测要求
1、锚杆(索)测力计安装原则上“谁施工,谁负责”,巷道竣工或更换施工单位时,根据情况由总工办矿压组确定责任单位并进行交接。
2、锚杆(索)测力计安装后连续观测三天,除压力值每天增长大于5KN的须每天观测一次,其它锚杆(索)测力计观测频度为每周一次。锚杆(索)测力计表值超限按要求加固后,连续观测不少于3天,后恢复观测周期。
3、锚杆测力计压力表值达到140KN(锚杆破断力的80%)时,锚索测力计压力表值达到400KN时,要及时向总工办矿压组汇报,矿压组要根据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结论,制定补强支护的方案,并及时将结论向设计部门和有关领导反馈,以便设计部门进一步优化巷道支护设计。
4、观测人员要对锚杆(索)测力计观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并根据测力计观测周期变化情况,
- 9 -
进行阶段性分析。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责任单位技术员每周五将责任区域内锚杆(索)测力计的压力表值书面版、电子版及分析报告报送至总工办矿压组。
(三)相关要求
1、不按规定安装的,给予单位技术员罚款200元/次。
2、锚杆(索)测力计观测数据,未按规定周期观测、报送数据及分析报告,给予单位技术员罚款100元/次。
3、总工办矿压组负责对锚杆(索)测力计数据进行抽查,发现安装错误或填写数据与实际离误差5KN以上的 ,给予技术员罚款200元/次。
4、因保护不到位,导致仪器损坏的,对技术员、当班跟班队长罚款200元/个。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人为蓄意破坏仪器的,给予单位罚款1000元/个,技术员罚款100元/个,责任人按照原价赔偿,并由责任单位靠近原位臵重新安装、重新记录其读值,并标明“已更换”字样。损坏后不按规定安装的,技术员罚款100元/个,单位负责人罚款200元/个。
6、工作面回采期间,回采巷道所安装的锚杆(索)测力计,由综采队技术员负责观测和回收,两巷安装的测力计进入超前支护段之前,要回收到位,停采线以外的测力计由回撤期间维护单位负责回收,锚杆测力计做到100%回收,锚索测力计应收尽收,若回收不及时,导致仪器丢失或者损坏的,给予单位罚款500元/个,技术员罚款100元/个,单位负责人罚款200元/个。
- 10 -
7、牌板一律采用带标有“白板笔”字样的黑色水笔填写,并保持牌板清洁,否则给予技术员罚款100元/次。
8、锚杆(索)测力计牌板采用铝塑板制作,具体规格见附图3。
五、 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责任制
为杜绝掘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搞好采、掘工作面的顶板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完善矿压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矿压观测由总工办矿压组具体负责。在矿长、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完成有关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的各项工作任务,把矿压观测列为现场顶板控制工作的重点。充实观测人员,根据顶板监测需要,配备6名以上专职观测人员,由矿压观测组统一管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其主要职责有:
1、上报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设备配备数量。
2、组织实施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3、对特殊地点进行重点观测。对工作面过断层、富水区、破碎带、大断面切眼、交叉点,制定观测方案,进行矿压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的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预防措施,严防重大冒顶事故的发
- 11 -
生。
4、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二)、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1、顶板动态监测仪器仪表的安装、维护
⑴、掘进巷道顶板动态监测主要仪器为顶板离层仪,所有采用锚网支护的煤巷从施工到报废都必须在总工办矿压组的协调指导下实行全过程地监测与维护。巷道掘进期间的安装、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掘进施工单位在总工办矿压组指导下进行;采煤工作面生产到巷道报废期间其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采煤区队负责;公共巷道的顶板监测及维护工作由总工办矿压组负责。区队的顶板矿压观测由区队技术员具体负责,报矿压组备案,并在人员有变动后及时通知技术科更改。
⑵、锚网巷道顶板离层指示仪的观测采用定人、定岗、定时观测,煤巷锚网支护巷道的监测责任单位都必须建立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在巷道交接时,其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一并交接。
⑶、所有煤巷锚网支护巷道及时安设顶板离层仪,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迟安装,且规范安装,确保离层仪能准确监测顶板变化情况,提供顶板离层的情况,顶板离层仪浅部基点处在锚杆端头位臵、深部基点处在该段锚索端头位臵+2m处,具体安装深度要在规程措施中明确(特殊锚索根据锚索长度进行调整)。顶板离层仪必须及时安设。
⑷、顶板离层仪的安设间距在规程措施中要明确规定。
- 12 -
⑸、对于每条巷道的顶板离层仪施工单位必须明确本施工区队的现场监测人员。
⑹、特殊条件(断层及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交
岔点及硐室等)下的巷道必须按规定安设顶板离层仪,否则对施工单位进行处罚。
⑺、施工单位不能随意损坏监测仪器,损坏的按仪器原值的两倍罚款。
2、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
⑴、巷道掘进期间顶板离层仪观测周期在规程措施中明确规定,总工办矿压组负责井下现场不定期抽查。
⑵、巷道竣工交接后到采煤工作面生产前期间测量读数每2周不少于1次。采煤工作面生产至巷道报废期间测量读数次数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要求执行。
⑶、顶板离层仪观测人员要认真收集、整理、保存顶板离层仪读数,并进行简要分析。如发现异常: ①读数范围内累计下沉100mm;
②日下沉量超过40mm/日。
③现场施工的跟班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临时支护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然后报矿压组及有关领导,进行分析并制定有关措施上报矿有关领导,进行处理。
④基层监测人员必须按规定观测顶板离层仪,读数并记录,有较大变化时及时向总工办矿压组及相关领导
- 13 -
汇报。
⑤记录台账每周向技术科报送一次。
⑥矿压组每月不定期对掘进巷道锚网支护质量进行检测,检测锚杆(索)的抗拔力、锚固力及顶板离层情况。
(4)总工办矿压组将顶板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将结果汇报相关领导,以便及时对顶板支护进行调整,满足支护需要,更好的实现顶板管理。
第三部分 顶板岩性探查管理
为探明巷道顶板岩性,判断支护有效性,以更好的优化支护参数,巷道在掘进施工期间须加强对顶板岩性探查,并做好详细记录,具体要求如下:
1、顶板岩性探查范围为在掘进巷道和工作面回撤通道,探查位臵为巷道中路锚索孔处。
2、地质管理部门每月需做好施工地点的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提交书面资料,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补充预报并通知相关部门。
3、坚持顶板岩性探查三级管理:
巷道每施工3-5排锚索,由施工单位当班跟班队长探查记录一次,并建立探查台账,探查深度为锚索钻孔深度,探查内容为巷道顶板至锚索终孔位臵各煤(岩)层厚度,探查和记录责任人为当班跟班队长,由当班安监员负责监督。
- 14 -
巷道每施工20-30m,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人员在探查孔施工期间应观测钻杆钻进速度变化、孔内排出的各段岩(煤)粉情况,记录内容应包括巷道名称、探查孔位臵、孔深、观测人员、钻孔柱状图、分析意见等。并向总工办和地质部门汇报,探查和记录责任人为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