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裂缝类型及其设计中的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裂缝类型及其设计中的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建筑工程裂缝的类型,为正确判断裂缝的性质、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探讨有效防治的措施等均有指导意义。并在设计中加大力度,采取事前控制,避免或减少建筑物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关键词:建筑物裂缝类型预防措施
http:///
一、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
(1)干缩裂缝(2)地基下沉裂缝(3)温度裂缝(4)应力集中裂缝
(5)荷载引起的裂缝(6)冻融(涨)裂缝(7)两种结构体系变形不协调裂缝(8)沉降温度裂缝(9)地震作用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的类型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特点规律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十二种类型。(1)塑性塌落裂缝(2)塑性收缩裂缝(3)干缩裂缝(4)温度裂缝(5)水化热裂缝(6)收缩、温度裂缝(7)地基沉陷裂缝(8)应力集中裂缝(9)冻融裂缝(10)钢筋锈蚀裂缝(11)碱骨料反应裂缝(12)荷载作用裂缝 (13)水化热裂缝(14)钢筋锈蚀裂缝(15)碱骨料反应裂缝
三、设计中的预防措施
1、建筑工程裂缝的控制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为减轻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设计单位可采用下列措施: 采用轻质高强、尺寸稳定性好、收缩值小的墙体材料; 选用结构重量较轻的轻型屋面板;对于砌体结构,宜内外纵墙贯通和采用较小的横墙间距,并控制开洞率,洞口处过梁应加强;首层外墙窗台下第一皮砖下,应设置4φ6通长钢筋或做现浇配筋窗台板,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顶层外墙窗台下,应设置配筋砌体带,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 地圈梁和顶层圈梁,应沿每个轴线均设置闭合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
3、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基础的选型应考虑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引起的沉降及可能的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宜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除应进行持力层承载力的验算外,尚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及地基变形的验算。复合地基除应做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外,尚应进行增强体强度的检验。基础施工时尚应进行沉降监测。在满足地质勘察报告能满足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0021的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
4、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砌体结构或内框架建筑,应采用较小的长高比。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宜在(1) 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 高
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3)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更多内容请访问久久建筑网
5、建筑工程的伸缩缝的设置,建筑工程楼(屋)盖设计时,应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对构件和结构变形、开裂的影响;必要时不同墙体材料采用钢筋网片加强连接。
6、建筑工程屋盖宜进行热工性能计算;为避免屋面板变形过大,不应采用将保温层做在屋面板下面的构造做法。屋顶保温层宜延伸至挑檐板尽端。刚性防水屋面和保温层上面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应设置伸缩缝,并做好屋面防水。建筑外墙宜优先采用外保温。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应包覆门窗框洞口外侧、封闭阳台、女儿墙以及屋顶挑檐等热桥部位,以减小室外气候条件对这些部位的影响。在保温层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应采取防止保温层开裂的措施。建筑外墙不宜采用内保温。当建筑外墙不得不采用内保温时,应避免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外露。当不能避免时,宜在圈梁和构造柱外侧用高效保温材料做保温层。
7、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高,提倡采用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较小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由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组成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品种和组成宜通过试验进行优选,选择相互适应性好,收缩较小的材料。
8、建筑结构的水平构件(梁、板)和表面积较大的墙体等构件,宜选择体积稳定性好、抗裂性能高的建筑材料。
9、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在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基础或某些构件因荷载增加对变形或开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同时不损坏原有结构。
10、为避免在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或应变)而引起间接裂缝。结构缝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缝的各种功能要求,合理设置结构缝的位置和间距,避免约束应力积累过大;尽量合并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做到一缝多能;采取合理的形式和相应的细部构造措施;
11、混凝土结构应按设计规范的规定,根据荷载效应验算构件的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并符合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在设计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后浇带不能代替伸缩缝。后浇带间距不大于30m,浇灌混凝土的间距时间2个月以上,且宜用膨胀混凝土浇筑。采用预制构件(特别是预应力构件)的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具有较好的裂缝控制性能,但应通过有效的构造措施消除拼接裂缝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12、 板中受力钢筋间距,在现浇简支板的支座部位,宜配适量的负弯矩板面钢筋,板底伸入支座正弯矩钢筋的锚固。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与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混凝土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不少于8mm直径,间距200mm的构造钢筋。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
造钢筋应不少于8mm直径,间距不大于200mm。现浇混凝土板的角部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也可按方向斜向布置放射筋。单向板应沿垂直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基础筏板当厚度大于2m时,除在板的顶面、底面应布置纵横钢筋以外,尚宜在板厚方向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
13、多层砌体房屋减少和防治温度裂缝的措施:1)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包括挑檐板的保温隔热,减少温度应力对屋盖和顶层墙体的影响,并注意做好屋面的防水,防止因屋面漏水造成屋面保温层效果下降。对于炎热和寒冷地区,建议设置架空屋面板等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楼板仍然会产生温度变形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尽量采用柔性防水,以防刚性防水破坏造成保温层破坏这类情况的发生。适当提高顶层圈梁的厚度和配筋,顶层圈梁对于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减少楼板温度应力对墙体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建议顶层在纵、横向每个轴线均设置圈梁。圈梁高度不宜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小于4ф10。提高墙体的抗剪和抗拉强度,顶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采用M7.5,并在山墙和两端一个单元的内外纵墙沿高度每隔500mm配置2ф6(240mm厚墙)或3ф6(370mm)厚墙的通长水平钢筋,并设置ф4的垂直钢筋,间距可为300mm;洞口砂浆面层应配置2根ф6的钢筋,并设ф4箍筋,间距可为300mm。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内纵墙沿墙高1/2~1/3范围内在墙体顶部设置抗裂构造钢筋,配筋范围沿墙长方向通长。控制内外纵墙的开洞率,横、纵墙的局部尺寸应满足要求,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1500mm;应尽量作外墙外保温,使外墙温度常年接近室温。
要控制建筑物的裂缝,必须明白各类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做到事前主动控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筑物裂缝的控制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墙体材料改革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一些适合本地材料.但我们的总体思想“小震无碍,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不变的.无论哪种材料.都要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国家、人民的财产不受到损失。
参 考 文 献
[1]赵峥.浅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山西建筑.2006,32(12):112-113
[2]邹凌霄,刘中云.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江西测绘2005.18-19
[3]张强.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258-25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