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讨论
运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功能,引入物理学中的“重心”概念,建立土地整治项目投资重心移动轨迹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异进行刻画和研究,并基于空间分异和投资现状对土地整治项目投资进行地域分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2001—2004年)湖北省2001—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演进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土地整治工
(2005—2007年)作刚刚起步,项目少,规模小,投资地区差异大;第2阶段,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显著增加,各县
(市、(2008—2010年)区)项目申报积极性高,投资地区间差异波动性减小;第3阶段,土地整治工作蓬勃发展,项目投资大幅增加,项目类型丰富,整治规模大、范围广,投资地区差异进一步缩小。
(2)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格局为:以江汉平原腹地为中心,向西北方向沿汉江流域和丹江口水库
杨俊等: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的时空分异及地域分区研究81形成“M”形增长带,向东南方向沿长江流域形成“C”形增长带。投资重心总体上呈现“东南→西南→北”的变化轨迹,并且表现明显的东南偏向。时空格局形成和投资重心移动受地区自然条件、区域功能定位、投资政策设计、“地区平衡”思想等多因素影响,而其中自然条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3)以土地整治项目投资规模为主要标准,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地域分区可分为:鄂西坡耕地生态治理型土地整治中投资区、鄂中平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型土地整治高投资区、鄂东北丘陵耕地改善型土地整治中投资区等7个区。
(4)(市、未来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需充分结合各县区)所处地域分区的特点和投资现状进行项目类型和投资额的匹配,一方面应保证高投资区投资强度,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低投资区投资规模;同时各区域应结合各自整治的重点方向用好土地整治资金,充分挖掘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优化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
(5)囿于现有数据,文章对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的揭示并未考虑到各个研究单元自身耕地面积对于投资的影响,这是今后研究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3)[1] 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4 - 9.
(2)[2]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97 - 103.
(2)[3] 鞠正山,罗明,张凤荣,等.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 - 11.
(5)[4] 谷晓坤,代兵,陈百明.土地整理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及建议[J]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9 - 53.
(3)[5] 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23 - 330.
(3)[6] 王桂新,徐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演化考察[J] .中国人口科学,2010,:23 - 34.
(1)[7]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7 - 95.
(3)[8]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研究,2001,20:298 - 306.
(12)[9] 关兴良,方创琳,鲁莎莎.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997 - 2006.
(3)[10] 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366 - 370.
(2)[11] 冯宗宪,黄建山.1978 - 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 .经济地理,2006,26:249 - 254.
(21)[12] 刘斌涛,陶和平,宋春风,等.基于重心模型的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3 - 120.
(7)[13] 王介勇,刘彦随.1990年至2005 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资源科学,2009,31:1188 - 1194.
(16)[14] 金晓斌,丁宁,张志宏,等.中国土地整治资金在省际间分配及土地整治效果[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 - 9.
(本文责编:郎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