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制动轮在直径方向上的磨损超过3毫米时,应重新车削加工,并进行热处理,恢复原来的硬度、圆度、母线直线度和表面光洁度。
4 制动轮壁厚的磨损减少到原壁厚的30%(起升机构)~40%(运行机构)时,应更换。重新装配的制动轮与轴的配合接触面积不应低于总面积的70%,更不允许加垫片和有松动现象。
5 制动轮与制动架中心的同心误差应小于3毫米,平行度应小于0.1毫米/100毫米。
6 制动轮运转时,其摆动值不得超过表1—15所规定的值。
表1—15 制动轮摆动值
7 制动轮表面一般每半年用煤油清洗一次,若发现有有油污应随时清洗。
8 短行程电磁铁制动器的衔铁行程和闸瓦退距(制动轮与闸瓦间隙)应符合表1—16的规定值,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调整(闸瓦退距左右两侧应基本相等)。
表1—16 短行程电磁铁制动器允许衔铁行程和闸瓦退距
单位:毫米
19
9 长行程电磁铁制动器的衔铁行程和闸瓦退距、弹簧工作长度应符合表1—17的规定值,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调整。
表1—17 长行程电磁铁制动器技术数据表
10 液压推杆制动器和液压电磁铁制动器的弹簧逐个长度、闸瓦退距、额定行程、补偿行程应符合表1—18的规定值,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调整。
表1—18 YWZ、YDWZ制动器技术数据表
11 在制动状态下,闸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总面积的80%。
12 制动带中部的磨损量不许超过原厚的1/2,边缘部分的磨损量不许超过原厚的2/3,否则应予更换。新更换的制动带应牢固的铆合在闸瓦上,铆钉头应镶入制动带深度1/2~3/5。
20
13 制动带的铆钉或螺钉断裂、脱落、应立即更换补齐;制动带如因磨损减薄或压缩变形而漏出铜铆钉时,应更换制动带,更换后的制动带边缘应与闸瓦修齐。
14 制动器上的主弹簧必须保证其设计长度,如弹簧变形、弹性力不足或有裂纹时必须更换。
15 长行程制动器在制动状态下,其电磁铁必须留有预备行程。
16 杠杆不得有裂纹和弯曲,各处小轴直径的磨损量超过原直径的1/20或椭圆度超过0.5毫米时均应更换。轴孔直径磨损量超过名义直径的1/20时,应修复或更换。
17 压紧系统的“空行程”不应超过电磁铁行程的10%。
18 制动器各部螺纹连杆,其螺纹连接处应用双螺母背死,外露螺纹处应涂润滑脂,不可刷漆。
19 检查松闸器的油液,若发现有机械杂质,则必须将松闸器全部打开,检查各部零件有无损坏,并用汽油或柴油清洗(线圈除外),重新装配,橡交圈应涂油,以防卡坏,若发现松闸器漏油,应更换橡胶垫片。
20 液压电磁推杆松闸器安装密封圈时,应先将密封圈浸入干净的液压油中,这样便于安装和减少损坏。
21 液压松闸器一般要求垂直安装,允许与铅直线成5以内的倾
角。
22 动作频繁的制动系统每30~45天要全面检查一次,各活动部位每周应加润滑油一次。
23 制动器的调整(仅做参考)
23.1 短行程制动器(以TJ200为例)的调整: 。
21
(1) 用活络扳手夹住尾部调节螺母,转动尾部方头,使衔铁行程达到6.5毫米。
(2) 调节止退螺钉,使左右闸瓦退距基本相同,且一致为0.5~0.8毫米。
(3) 夹住尾部方头,转动压紧螺母,使主弹簧两端盖间长度达到88毫米。
23.2 机组进水口快速闸门启闭机制动器(Φ300毫米)的调整:
(1) 用活络扳手转动竖直方向的调节丝杠,将交流电磁铁的行程调至45毫米。
(2) 用短橇棍抬起交直流电磁铁连杆,使其处于完全吸合状态,调整止退螺钉,使左右闸瓦退距基本相同,且一致为0.4~0.7毫米。
(3) 调节水平方向的调节丝杠,使其能起到制动作用(将另一制动器打开,用大扳手用力扳离心调速器的旋转盘,不能转动为止)。
(4) 利用水平丝杆和竖直丝杆微调制动力矩和电磁铁行程。
第1.5.4条 卷筒
1 卷筒检修前应先将钢丝绳用绳卡卡住后吊起,再将钢丝绳从卷筒上取下。
2 卷筒应定期检查与润滑。
3 卷筒应无变形及裂纹,如有裂纹应予补焊或更换。
4 检查卷筒轴轴颈的磨损和轴的挠曲、轴承的磨损程度,必要时应重新更换。
5 各零、部件的紧固应无松动现象。
6 卷筒绳槽的磨损情况:当绳槽磨损到不能有效的控制钢丝绳在绳槽中有秩序的排列而经常跳槽时,应更换卷筒。卷筒在经过一定磨损后,露出了原来的铸造缺陷,如果是单个气孔或砂眼,其直径小于
22
8mm,深度不超过该处名义壁厚的20%(绝对值不超过4mm );在每
100mm范围内(任何方向)不多于一处,在卷筒全部加工面上的总数不多于5处时,可不焊补,继续使用。如出现的缺陷经清理后,其大小在表1—19中所列范围内,应予补焊,但同一断面上和长度100mm内不多于2处时,补焊后可直接用砂轮修磨光滑。
7.绳槽磨损深度不应超过2毫米,当超过2毫米时,可重新车槽,但卷筒壁厚不应小于原壁厚的85%。
第1.5.5条 传动轴
1 传动轴的水平倾斜度不应大于0.5mm/m。
2 传动轴的轴颈部分,需要用汽油清洗,必要时用0#或00#砂布浸油擦拭,然后涂油保护。
3 传动轴与其它部件配合部位的局部损伤,如面积小于配合面积的3~5%时,可用手工锉光并磨亮,但不能影响轴上零件的配合。
4 传动轴的弯曲度不应超过表1—20规定,若超过不多时,允许在不加温的条件下进行校正。
5 传动轴任何部位应无裂纹、气孔、砂眼等缺陷。
第1.5.6条 滑轮组
23
1 检查轮缘和轮辐板有无裂纹及破碎处。对铸铁滑轮如有裂纹要及时报废,对铸钢滑轮可以焊补,但必须保证有两个(含两个)以上完好的轮辐。
2 滑轮绳槽的磨损程度:
滑轮槽的不均匀磨损不得超过3mm。如绳槽臂厚的磨损量达原厚度的10%,径向磨损达绳径的25%时,均应修复或更换。
3 滑轮转动是否正常,各部位之间的间隙是否适宜。如转动不自
如,必须拆开检查,并清洗换油或更换轴承。
4 滑轮和轴承的磨损程度:如滑轮轴磨损量达原公称直径的5%,滑动轴承磨损量达原厚度的20%时,需更换新件。
5 滑轮组检修后,滑轮轴上的油孔、油槽应畅通,滑轮组装后各部螺栓要齐全,连接紧固,保护罩完好。
6 检查平衡轮、轴、挂架及其紧固情况。
第1.5.7条 吊具
1 对吊具每年汛前、汛后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前应仔细除去污垢。
2 用10-20倍的放大镜进行检查,如发现滑轮轴、吊钩挂板、心轴表面有裂纹时,必须予以更换。
3 吊具的危险断面产生永久性变形或危险断面磨损超过该断面高度的10~12%、心轴磨损超过名义直径的3-5%者,应予以更换。
4 吊具的连接要可靠,不允许有松脱的现象。
5 由于吊具经常浸入深水起吊闸门,应对吊具轴承和滑轮轴承进行定期的排水和加油。
第1.5.8条 钢丝绳
24
1 钢丝绳应定期涂油保护,涂油前要用汽油(或柴油)将旧润滑脂洗净。
2 钢丝绳润滑脂为专用钢丝绳用油,如钢丝绳麻芯脂、钢丝绳防锈油脂、重载荷齿轮油。
3 涂抹润滑脂时,最好将油加热到80℃左右,然后刷涂在钢丝绳上。
4 新钢丝绳在安装前,如绳面干燥无油,应用加热润滑脂的方法浸泡钢丝绳,使绳芯吸收足够的润滑油。
5 起升机构的钢丝绳在两根以上时,不允许单根更换。新更换的钢丝绳要符合原设计的型号、规格和抗拉强度。钢丝绳长度不够时,禁止接长使用。
6 钢丝绳荷载计算:
钢丝绳的工作荷载=抗拉强度/安全系数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如下:
(1) 用于固定起重设备的拖拉绳——3.5。 (2) 用于人力开动的起重设备——4.5。 (3) 用于机器动力的起重设备——5~6。 (4) 用以绑扎起重物的绑扎绳——10。 (5) 用于载人的升降机——14。
7 起重机械钢丝绳在一个节距内(每股钢丝绳绕绳一周的轴向长度)中,有表1—21规定的断丝根数者应报废。
25
8 钢丝绳中有断股者应报废。
9 钢丝绳的钢丝磨损或腐蚀达到及超过原来钢丝直径的40%时,或钢丝绳受过严重火灾或局部电火烧过时,应报废。
10 钢丝绳压扁变形及表面起毛刺严重者应换新。 11 钢丝绳的断丝数量不多,但断丝增加很快者应换新。
12 钢丝绳直径因磨损减少7%时应报废,测量时以钢丝绳最大直径为准。
13 钢丝绳弯转来的一头应用卡子(螺丝卡箍)夹牢,应满足表1—22的要求。栓绳卡时绳卡间距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6倍,最后一个卡子距绳头应不小于140~150毫米,上卡子时要一反一正,并且要把卡子拧紧到把钢丝绳压扁1/3左右,同时应保证连接强度不得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85%。
14 环绳结合段的编织长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15倍,并且不得小于300毫米,连接强度不得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75%。
15 用楔块、楔套连接时,连接强度不得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75%。
16 用锥形套浇铸连接时,连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的破断拉力。 17 卷筒上钢丝绳的预绕组的固定端,必须用压板螺栓压紧钢丝绳2/3的高度,并且应有防松装置,绳夹如有裂纹,丝扣滑脱及钢丝绳与压板规格不符时,不得使用。
18 钢丝绳在卷筒上的预留圈数,一般不小于3圈,当吊点在最高极限位置时,钢丝绳一般不许出现压绳现象。
26
19 钢丝绳的更换
19.1 无动滑轮组联结钢丝绳的更换(如表孔闸门):
(1) 闸门落至底坎,拆除减速器联轴节。
(2) 垫平待换钢丝绳吊耳后,从吊耳上部割断各组股旧钢丝绳,启动待换启闭机卷筒上升,使得旧钢丝绳全部绕到卷筒上后,再启动待换启闭机卷筒下降把钢丝绳从卷筒上拆下。
(3) 待换卷筒新钢丝绳的安装顺序:依照尺寸或旧绳长度下料→捆扎钢丝绳头→用压板固定钢丝绳一端(绳端露出150~200毫米)→启动启闭机将钢丝绳全部卷至卷筒上→启动启闭机并用绳子将钢丝绳拉至底坎→将钢丝绳从吊耳中拉出与卷扬机钢丝绳连接(绳端应预留3米长)→启闭机下落方向运转,卷扬机提升方向运转将新绳拉至卷筒固定(下落到底坎的另一根绳应放顺)→用卷扬机钢丝绳连接另一根绳拉至卷筒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