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以苏州河桥梁为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以苏州河桥梁为中心

姓名:邢国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指导教师:吴强华

20100312

上海师范大学硕+论文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地处江南水乡,辖境内河网密布,桥梁众多。伴随着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上海的桥梁无论在地域分布还是在建造工艺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剖析近代上海桥梁的变迁,将为研究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转型期上海城市变迁的轨迹,揭示城市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上海桥梁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城市空间拓展与桥梁建设的互动关系。明清时期,凭借着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上海成为商业繁荣的“东南名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桥梁的修筑,桥梁集中的地方往往便是当年的繁华之地,城镇经济带动了桥梁建设,而桥梁建设又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埠打开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门,随着上海城市空间自南向北的拓展进程,苏州河成为上海桥梁建设的重点区域,分析苏州河上桥梁的建设历史,可以发现与近代上海苏州河北岸地区自东而西的城市化进程是完全一致的,从中可以折射出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上海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关系。

桥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得桥梁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建桥组织者、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发现,上海桥梁建设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呈多元化的状况,有市政管理部门,也有社会力量。总体而言,随着造桥规模的扩大,市政管理部门逐渐取得了兴修桥梁的主导地位。在桥梁兴建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其造桥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在各种不同利益需求的驱动下,桥梁建设中充斥着各方势力的相互博弈。分析苏州河的桥梁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可以发现在桥梁的选址定位、造桥的资金来源与利用、管理与维护等问题上,租界与华界、市政管理部门与社会力量甚至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与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州河桥梁建设的进程,并进而影响到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进程。

近代的上海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西方先进的造桥技术也迅速被应用到上海城市的桥梁建设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桥成为近代新建桥梁的主流。上海发达的工业体系提升了上海的造桥能力,

内容提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为上海这一人VI众多的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城市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通过对上海近代桥梁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桥梁的建设是与上海城市空间的拓展密切相关的,城市的发展决定了桥梁建设的进程,而桥梁建设又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的发展。桥梁建设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正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曲折道路。通过透视不同时期上海桥梁的兴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脉动。

关键词: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社会变迁

2桥梁建设

Abstract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

Abstract

Bridge

locatedinconstructionandurbandevelopmentalecloselyrelated.Shanghaiisjiangnan,

ofcloudy,manydomesticriverbridge.regionalAlongwimtheindevelopmentmodem

oncity,ShanghaiaBridgesindistributionconstructionprocessis

Analyzingthehugechange,becomeurbandevelopmentwitnesses.changeofmodemShanghaibridge,willbefortheresearchofsocial

aandeconomicdevelopmentofShanghaiprovidesnewperspective,helpsUSmore

deeplydiscussthetransformationofShanghaicity,the

andculture.changeofcitydevelopmenttrackoftheinfluenceofsocialeconomy

Based

clearlyonthedifferenthistoricalstagesofbridgeconstruction,itspatialdevelopmentCanbeseenShanghaiurbanandinteractiverelationshipofbridgeconstruction.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析tlljinjianggeographicaladvantages,kelp,Shanghaibecomebusinessprosperity”southeastMingYi”,thedevelopmentofeconomicconstruction,thebridgegavebridgecentralizedplaceoftenisthatflourishingplaceofurbaneconomy,theconstructionofthebridge,anddrivenbridgeconstructionandpromotetheeconomicdevelopmentofculture.OpenportcityofShanghai,openedthedoorofthedevelopmentofmodemization,with

tonorth,theprocessofShanghaiurbanspacefromsouththedevelopmentofthe

bridgeconstructionbecomeShanghairegionandtheconstructionofthebridge,theanalysisofmodemhistory,wecanfmdthenorthdistrictinShanghaiandeastandwestfromtheurbanizationiscompletelyconsistent,itreflectsthemodemShanghaiandShanghaiurban

development.

BridgeforsocialspacebuildingBridgestheinteractiverelationshipbetweenandeconomicdevelopmentoftheimportantinfluencethatbridgeconstructionbecomethefocusofsocialallcircles.Accordingtothedifferentperiodsoftheorganizers,participantsjianqiao

withaanalysiscanbefound,organizersofthebridgeconstructioninShanghaidiversifiedsituation,participantsale

municipaladministrationdepartments,socialforces.Overall,withtheexpansionof3

Abstract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thescaleofthebridge,themunicipaladministrationdepartmentsgraduallygainedprotection.inthedominantbridge.IntheprocessofbuildingBridges,groupsofdifferentinterestsofthebridgealeeachalenotidentical,motivationindifferentinterests,drivenbydemandofbridgeconstructionisfullofthegamebetweenpowers.Analysisofsuzhouriverbridge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conflictsofinterestCanbefoundinthebridgesitepositioning,Bridges

谢tllnative,

evenandsourceofcapital,municipalmanagementandmaintenanceproblemsconcession,differentsocialadministrationdepartmentsandsocialforcesandconflicts

andbetweenpower.The

compromise,incertainconflictbetweenthethegroupsofdifferentinterestsextentinfluencecourseoftheconstructionofthebridge,andfurthermore

Shanghai

spreadinfluencetheShanghaiurbanspatialexpansionoftheprocess.isthemodemwestemcivilization,asthebridgeheadinChina,theofwesterncivilizationadvancedwesternbridge-buildingtechnologyisrapidlybeingappliedtoShanghaicityofbridgeconstmCtion,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steelstructureofthemodemnewbridgebridgebecomemainstream.ShanghaidevelopedindustrialsystempromotedShanghaibridge—buildingability,forthepopulationofShanghaiindustrial

guaranteetoacitydevelopmentprovidesanimportantcertainextent,playedincitydevelopment.Booster.

thedevelopmentofmodembridgeBasedonCanbefound,andthestudyofthe

bridgeconstructioninShanghai,Shanghaiurbanspaceisclose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urbandevelopment,theprocessoftheconstructionofthebridgedeterminesandbridgeconstructionandfurther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eity.BridgeconstructionprocesscomplexconflictsreflectsthedevelopmentofShanghaiurbanroads.Throughtheperspectiveofdifferentperiodsofdecline,ShanghaibridgecanhelpUStObettergraspthepulseoftheeitydevelopment.

KeyWords:modemShanghaiUrbandevelopmentSocialchangeBridge4

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以苏州河桥梁为中心.doc下载

目录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结语……………………………………………………………………一………………………….66附录…………………………………………………….■……………………………………………………………………。68参考文献………………………………………………………………………………………….82后记………………………………………………………………………………………………………………………………86

图表目录

图1—1上海中心城区历史记载消失河道示意图……………………………………………15图l—2上海市区河流长度与城市化率相关关系……………………………………………17图卜l

表l一1中国石拱桥拱轴线性图....……………………………………………………………35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消失原因………………………………………………………..16表l—2上海市区近50年来河网K度和面积变化过程…………………………………….17表卜-3不同时期的上海市区建成区面积……………………………………………………18表l—4上海城区近代桥梁数量基本情况表…………………………………………………2l表l—5苏州河主要船渡线简表(1937年)………………………………………………。24表卜-6跨苏州河桥梁统计表(1675.1949)………………………………………………..25表2—1

表卜_2

表2—3

表2—4

表3一l:l:部局成立后桥梁建设组织者简表…………………………………………………291903—1927年苏州河桥梁建造组织者简表...………………………………………..301928--1948年苏州河桥梁建造组织者简表………………………………………。321928--1932年间工部局对工务处的经费拨款情况表………………………………42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r业的地域分布情况表………………………………….48表3—2苏州河桥梁分区域统计表(1675一1949年)………………………………………49表3—319世纪中后期闸北地区工商业发展情况简表……………………………………一54

附录

附录l上海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桥梁一览表……………………………………………….68附录2上海著名古桥简介…………………………………………………………………….69附录3上海苏州河桥梁水利大事年表(1843——1949)………………………………….72附录4苏州河近代桥梁示意图(1675—1949)………………………………………………76附录5苏州河近代桥梁一览表……………………………………………………………….776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Y},JJJn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砌厨队日期:2晔多∥御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强:2斗每娟弘曰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导言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在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明清时期的上海就以便捷的水路交通成为商业发达的地区,嘉庆《上海县志》称:“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烦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1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基本为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等,这些主干河道及其支流密布全域、横贯东西南北,其中黄浦江江道平均宽度360米,苏州河河道平均宽度45米,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上海这块6340.5平方公罩的土地上先后建有大小桥梁7万余座,其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近12座,其中市区占到五分之一,其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7座。2

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西方文化在近代上海较早得到传播。在桥梁建设上,上海亦较早接受了西方近代建桥技术与理念,并在以苏州河上桥梁为代表的近代上海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得以体现。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对桥梁建设的需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上海的桥梁建设以其领先于全国的桥梁建造技术与理念适应与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

上海城市发展引领了上海桥梁的建设,而桥梁的建设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从苏州河上桥梁的建设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城市发展与桥梁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近代上海苏州河南岸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城区向苏州河北岸拓展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代苏州河上桥梁建设由此揭开序幕。苏州河上桥梁的相继建造,使近代上海城市由苏州河南岸延伸到苏州河两岸。随着苏州河上桥梁建设由东向西的延伸,苏州河北岸地区的繁荣也由东向西延伸。可以说,近代苏州河上桥梁的每一次建造,都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见证了上海百年的沧桑巨变,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桥梁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现阶段对上海桥梁的研究t(清)王大同等修,(清)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序》。

2上海地理学会:《上海地理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l~lO页。9

导言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多注重于桥梁的技术含量、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地理方位、建成数量等桥梁自身方面的问题,而对桥梁的发展与上海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则鲜有顾及。在近代上海发生沧桑巨变的过程中,上海城市发展与桥梁建设的关系如何,桥梁发展对上海社会变迁有怎样的影响,探究桥梁与上海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研究转型期上海的社会变迁历程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与资料概述

随着桥梁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地位的增强,关于近代上海桥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史学界对于上海桥梁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桥梁发展与上海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却十分鲜见。

以前有关近代上海桥梁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桥梁发展与造桥工艺技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桥梁的结构、用料等方面,分析了不同桥梁结构的优缺点,造桥用料的演变历程。论证了经济发展是造桥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造桥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桥梁的外观、结构、跨度等,使桥梁不仅实用而且更加美观,桥梁与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方面的著作有杨嘉佑、何明云的《塔桥古今谈》1,此文分析了上海古桥和近代桥梁的结构特点、用料选材。得出古桥建造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技术,近代桥梁建造是依靠近代科学理论支撑的科技力量,所以近代桥梁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外还有茅以升的《中国古桥技术史》2罗英的《中国石桥》3罗英编著的《中国桥梁史料》(初稿)4项海帆的《中国桥梁》5、陈宝奇的《桥梁世界》6等。相关论文主要有田津麒的《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几个特点》7,文章把中国古桥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实用的取材;恰到好处的跨径长度;因地制宜的基础工程;巧夺天工的施工方法;精美绝伦的拱桥设计;善于总结,不断创新等特点,其中用上海的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吴海星的《建筑,凝固的历史一外白渡桥》8p把外白渡桥分三个历史时段进行-杨嘉佑、何明云:《塔桥古今谈》,上海历史文化丛书,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年版。2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3罗英:《中国干i桥》,人民交通出版社1959年版。

?罗英:《中国桥梁史》(初稿),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5项海帆:《中国桥梁》,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版。

6陈宝奇:《桥梁世界》,科学普及出版社l984年版。

,田淬麒:《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几个特点》,《交通建设与管理》2009年第3期。

。吴海星:《建筑,凝结的历史--多'!-ft渡桥》,《科学生活》2008年第9期。lO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导言剖析,展示了外白渡桥的发展历程。以上研究对造桥技术做了较多的研究分析,但对造桥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还不够充分。

二、上海桥梁发展与城市生活。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辑的《上海的记忆:桥》i,从上海数量众多的桥中,选择了151座有代表性的桥梁。既介绍了分布于江南水乡多姿多彩、令人神往的历代古桥;又介绍了上海开埠至今的不同时期中,过苏州河、跨黄浦江、跨海大桥等桥梁的发展。反映了上海桥梁发展与城市生活的相互影响。张惠民、周渝生主编的《上海的桥》2将桥梁建设与人文资源相融,论述了每个历史时期桥梁建设的发展变迁,以及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有史料价值的、有特殊意义的桥梁,以上海桥梁发展变化为主线,把桥梁与周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与桥梁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等等融合为一体,来剖析桥梁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桥梁建设对社会的作用。论文主要有张姚俊的《见证上海沧桑巨变的外白渡桥》3,详细阐述了外白渡如何成为上海的地标,还有余贤德的《论桥梁的审美意蕴》4等。以上研究主要探讨了桥梁文化,在论述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变迁的互动方面相对薄弱。

三、上海桥梁发展与城市经济。相关著作主要有樊树志的《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5,其中他从桥梁的视角来看市镇交通,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桥梁的交通实用性远远超过了观赏性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另外,他还认为,通过桥梁的沟通,使市镇的空间得以扩大。同时论述了明后期(嘉靖至万历)以及清中期(雍正至乾隆)是桥梁建造的旺盛期,大批木桥改建为石桥,与经济发展状况完全对应。而桥梁的建造者大多是民众,有地方大姓,也有徽州商人与洞庭商人,而由地方上的慈善机构善堂善会等组织出面承担具体事务。王稼句撰文的《江南古桥》6论述了古桥是水乡古镇的依托,是商贾都会的枢纽、社会习俗的命脉,论述了桥梁与城市商业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有陈晓燕、包伟民的《江南市镇一传统历史文化聚焦》7等等。这些研究把近代上海桥梁发展与市镇建设、商品经济等结合起来,论述桥梁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桥梁对社会的影响;从桥梁技1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的记忆: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张惠民、周渝生:《上海的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姚俊:《见证上海沧桑巨变的外白渡桥》,《史卷拂尘》2008年3月。

?余贤德:《论桥梁的审美意蕴》,《浙江大学学报》第6卷第3期,1992年9月。

s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王稼句:《江南古桥》,上海二fS店出版社2004年版。,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版。

导言上海师范人学硕士论文术结构的改进、跨度规模的加大、数量种类的增多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对桥梁的影响。论文主要有上海通社编著的《上海研究资料?外白渡桥》1,对外白渡建成后两岸经济发展的变化做了研究,评价了外白渡桥的社会经济地位。以上研究在经济对桥梁建设的推动作用方面的比较充分,在桥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有些欠缺。

四、上海桥梁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交通规划、市政管理。主要有张仲礼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2,文章在交通拓展与近代上海的崛起、上海市政管理的近代化等章节中,提出近代城市的必备条件是城市交通的近代化,桥梁则是上海市内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详细的研究了市政管理各部门的职责、人员分配、规章制度等,对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的选用、施工计划的制定、工程总结的完成都有所论述。此外熊月之的《上海通史》3费成康的《中国租界史》4、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的《上海法租界史》5、汤志钧主编的《近代上海大事记》6蒯世勋等编著的《上海租界史稿》7、汤伟康、杜黎的《租界100年》8、上海图书馆编的《老上海风情录一交通揽胜卷》9韩好齐、张松的《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10等,这些研究从城市空间拓展时代桥梁建设的有关事件,租界扩张中桥梁的建设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反映租界之间的矛盾、租界与华界之问的矛盾,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论文主要有熊月之的《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中提到了上海桥梁建设的演变与西方科技文化在租界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蔡继福的《从旧上海桥名的演变看“租界”的扩展》12从桥梁演变的角度分析租界扩展问题,论述了造桥是租界扩展的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在上海造桥的动机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研究资料?外白渡桥》,中华书局1935年12月。2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s(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6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二}s出版社1989年版。

7蒯世勋等编著:《上海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汤伟康、杜黎:《租界loo年》,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年版。

,上海图jf5馆编:《老上海风情录.交通揽胜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版。

10韩好齐,张松著:《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住蔡继福:<从旧上海桥名的演变看“租界”的扩展》,《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6期。12

第11 / 85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导言以上所述都是在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史时有所涉及上海的桥梁,但是专门研究上海桥梁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还是比较鲜见。

(‘三)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本文采用实证与计量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档案、近代报刊等相关史料,从建桥组织、建桥资金、建桥影响等方面对近代苏州河桥梁建设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桥梁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创新与不足

创新:一、选题方面。以往有关上海桥梁的研究多从技术史、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本文从社会史的研究视角梳理近代上海桥梁的发展历程,将上海桥梁的发展置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加以考察,通过对上海桥梁与市镇建设、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研究,探究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二、观点方面。本文探讨了桥梁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探讨了造桥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参与造桥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总结了造桥工艺和桥梁文化的演变,提出了近代上海桥梁与上海社会变迁相呼应,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桥梁分布、造桥工艺、造桥力量等的相应变化。

不足: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的难度,而相关的桥梁档案资料多偏重桥梁建设与桥梁管理,使得深入研究桥梁与城市发展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变得较为难以把握。

(五)基本思路

本文计划用三章来完成:第一章对上海桥梁的背景和建设历程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上海水系的演变进行分析,然后对上海城区近代桥梁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最后对苏州河上近代桥梁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得出不同时段桥梁发展的不同特色与成因,论述特定历史环境中上海桥梁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第二章主要分析城市发展对桥梁建设的引导作用。首先从不同时段造桥参与者的对比分析得出社会各界对桥梁发展的作用;然后从造桥技术入手来分析桥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对造桥资金的来源与利用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造桥资金来源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第三章主要阐明桥梁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一节从苏州河上桥梁建造阶段性发

导言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展,探讨桥梁建设,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节以汇通桥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具体阐释汇通桥的建设与闸北相关区城区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桥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揭示出社会各阶层围绕着桥梁的建设,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最后结论部分,总结近代上海桥梁不同时段的发展特征,从城市空间拓展中桥梁分布的变化,论述桥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尝试对近代上海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做一些理性的思考。14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桥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中国是古桥之国,“筑”桥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史以来,就有“筑”桥的记载。最早的桥皆为竹木结构,易“筑”也易毁,其兴衰已j巳从考证,大多只能凭历史记载了。上海地处江南,域内河道稠密,沟渠纵横,水系发达。开埠后西方先进的造桥技术、现代城市管理文明传到上海,掀起了以苏州河为中心的造桥热,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

第一节城市术系的变迁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境内河道(湖泊)面积532平方公里,河面率为84%:全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4公里的河道长度。主要河道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吴淞江)、蕴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园泄泾和大泖港等,与黄浦江主干交织成黄浦江水系。黄浦江干流全长82.5公里,贯穿上海市至吴淞口汇入长江。苏州河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为黄浦江主要支流。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苏、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1

上海自1843年歼埠后,受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心城区河道大量消亡。原自然河网水系严重消退、结构破坏、功能减弱,目前中心城区水面率仅为440%(含黄浦江等外河)。2开埠后至1993年河道消亡情况如下图:

图卜1上海中心城区历史记载消失河道示意图i渗≥。jj毒§擎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阿办公室:‘上海概览》,五洲传插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汪松年,阮f:良:‘上海市水资源普查报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2001版,第58页。

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

140余年时间内上海中心城区有历史记载的河道消失至少310条,长度约520千米。1河道消亡原因众多,人类活动是造成区域河湖萎缩、水面减少的主要原因。上海在工业发展、人口聚集、城市扩大的背景下,修建道路、兴建居民区、建设市政工程等是造成市区多河道被填没的主要原因。见下表:

表卜1近代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消失原因

1860至1949年

消失主要原因

消失数目(条)

修建道路自然淹没租界扩张修建住宅

总计

621385

88

比例(%)消失长度(千米)

比例(%)

70.414.89.15.7

100

171241512

222

77.010.86.85.4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2004),第176页。

据上表,1860年至建国前造成河道消亡的主要原因有:l、修建道路。上海是在河网区域之上兴建起来的城市,河道阡陌纵横。上海1843年开埠后,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工业金融、港口贸易迅速发展,至1920年上海成为全国最发达城市,一些不便于陆路交通、城市建设的河道在此期间大量被填,约70%的河道是由于修建道路的原因而被填没,这是建国前导致河道消失的最主要原因。2、自然湮没,上海地区属典型感潮河网区域,长江河口大量泥沙在涨潮过程中进入河网水系,逐渐淤积。同时生活垃圾等杂物的随意抛弃入河以及河道污染和断头浜的增加,致使水体自然功能逐步丧失,致使人们采取填埋的方式来处理污染严重的水体。3、租界扩张。晚清上海开埠后,杨浦、虹口、黄浦、徐汇等地区相继成为租界,租界的建立使这些地区迅速地从农村转变为城市,致使这一

地区的河网水系分布发生了急剧地变化,1899年之后,区域内的众多河流在短时期内湮没消失。4、建造住宅,这是造成这一时期河道消失的另一原因。

从1860年代到建国前将近一个世纪内,有记载的中心城区河道就消失了88条。消亡的河道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到建国前不到50年的时间里。(图卜2、

图卜3)。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开埠后,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工业、商业

‘杨凯、袁雯、赵军等:《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地理学报》2004年第5期.

16

第15 / 85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文化、金融、港口贸易迅速发展,从1920年代开始上海成为全国最发达城市,期间大量河道在城市扩张、工商业发展过程中被填没。如肇家浜原是通同晖港

的一条河流,抗战以前尚可通航,而两岸的大小工厂、住户的生活污水废物仍不断倾入河中,使肇家浜变成了一条敞开的污水沟,疫病流行,对环境卫生和

居民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最终不得不被填没。-

总体看来,建国以前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河网水系消失主要集中在静安、黄浦、卢湾以及南市等地区,而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和宝山等地区的河网水系受到城市化的影响而消失的数量相对而言要少,这些地区的水系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两次城市拓展中变化较为显著。见下表:

表1-2上海市区近50年来河网长度和面积变化过程

50年代

河流长度(kln)河流面积(km2)长度面积比河网结构稳定度

统计区面积

(km2)

资料来源:袁雯等:《城市化对上海河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影响》,《长江流域资源和环境》,2005年3月第14卷第二期。

191.3

440.810.5841.66

60年代

403.110.0440.15O.96

19791984

1989

1994年

278.38.7631.77O.99

1999

332.59.4035.37O.80

281.98.8631.82O.90

279.98.7931.841.OO

175.47.7222.72O.72

上海市建成区面积从1947年的91.6平方公里(含浦东陆家嘴块)逐步扩大到1996年的364平方公里,扩大了约3倍。2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水网体系的消失主要集中在苏州河以北。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上海城区不断扩展,许多河道被填没淤堵而逐渐消失,河流水网大面积萎缩。见下图表:

图卜2上海市区河流长度与城市化率相关关系

善:

i:

蒌-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第17,-,19页。

2陈德超、李香萍、杨吉山、陈中原、吴朝军:《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水系演化》,《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

17

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

资料来源:陈德超、李香萍、杨吉山、陈中原、吴朝军:《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水系演化》,《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

表1-3不同时期的上海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年份建成面积比前期增加面积

科研总报告》1997年。

194791.6

1958127.435.8

1964150.122.7

1979169.619.5

1984188.118.5

1988215.727.5

1993241.225.5

1996364122.8

资料来源:上海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办公室:《上海市第二轮航空遥感综合调查与研究

综上所述,上海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工业、居住用地大量增加,农业用地因而

明显减少。将河网水系演化信息与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河流随

城区扩展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静安、黄浦、卢湾、南市等区的水网体系早在50代初就已大量消失。而如今苏州河以北的许多河道也在近20年间逐渐消失。水系的演变直接关系着桥梁的拆迁与建设,大量河道的消失导致了大量桥梁的拆除,上海的城区面貌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第二节上海近代桥梁发展概况

上海有着悠久的建桥历史,嘉定菩提寺桥是有记载的最古老桥梁,距今已有1700年。

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得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贸易大港和

漕粮转运中心。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因此当时河是江

南交通运输的主要脉络,但随着市镇经济的发展,河的运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开始在河上架桥,方便两岸的交通。可以说市镇经济的繁荣为桥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清之前的吴淞江是没有桥的,邑人来往于河流两岸,全靠一舟摆渡,沿河的一些渡口,长留在上海的地理之中,如曹家渡、

强家渡等。康熙时,“往来船舶,俱入黄浦编号,海外百货俱集,然皆运至吴门

发贩,海邑之民,殊无甚利"。1“凡远近迁者皆由吴淞口迸泊黄浦,城东f-J#l-

舶舻相衔,帆樯比栉2’’,号称“往来船舶,俱入黄浦编号,海外百货聚集¨。

-(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三(建设)第76页。

2李文耀修,叶承等纂:乾隆<上海县志》,中国二传店1992年版。

3(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三(建设)第74页。

18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当吴淞江下游两岸尚未开发时,河道上只在新闸的中拱附有一座浮桥,该闸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船只过闸时要曳开浮桥,无船时即为~座便桥,吴淞江进入上海后的第一个要渡是“梵王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嘉定黄渡一带为利于水上交通,特开掘新江,境内遂形成新、老两条吴淞江,黄渡老吴淞江河道上有“西江桥",古时系拱桥,曾为“黄渡八景"之一,后毁,又多次重修。黄渡新吴淞江河道,比老吴淞江宽阔,现为主要的通行河道,河上有桥名“千秋桥",初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长40米,宽4.5米,桥名沿用原名。1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苏州河上曾有两座闸桥,一为明代建成的河闸,称为“老闸’’,位于现今福建路桥处;一为雍正年间竣工的闸桥,世称“新闸",这两座闸桥就是吴淞江最早的桥。

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桥梁建设,反之桥梁作为当时上海水陆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例如,江南市镇因桥而发展起来的桥市,所谓桥市,即是设在桥上和桥头的集市。2因此开埠前,市镇经济的发展与桥梁建设是密切相连的。

上海开埠以后,舟渡便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逐渐处于被淘汰的地位,在此后的百余年中,渡口渐被废去,向西的河面上架起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桥梁,它们记录了造桥那些年代的历史,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苏州河的独特水上风景。对于通向太湖流域腹地的上海第二大江吴淞江,又名松陵、笠泽江,形成的历史不少于五千年,是古太湖水下泄东海的重要河道之一。其下游五十余公里水面,近代被外人称为苏州河,域外来者以为它与当时蜚声海内外的苏州城相连接,一开始称其为“通往苏州的吴淞江"、“苏州河’’,并在地图作了标识。国外有时也在外交文件上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口耳相传,苏州河便成了吴淞江在上海境内的一个代名词,1848年正式记入中外交涉的外交文件中,从此得名苏州河,之后苏州河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高潮。

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对交通的要求提高,桥梁的交通效能是渡口所不能达到的,渡口的废去是桥梁建设的结果,大量的桥梁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反之,交通的改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在曹家渡修桥之前申报文章《曹家渡筹费建桥之提议》中写到:“舟渡之人,时有危险今则工厂之多,居民之众,渡舟1郑祖安:《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第16页。

2王稼句:《江南古桥》,上海二抟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19

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上海师范人学硕七论文渡人,必不可持1’’。《请筹建曹家渡桥梁函》中写到:“一水之隔,以无桥梁,随至交通堵塞,往来行人,.悉赖渡舟,非特不便,且甚危险。2"说明渡El已经

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的希望通过修桥来解决这二问题。架起的桥梁关系着民众的切身利益,牵动了周边百业的兴起。每一座桥的建立都与上海城市的发展有关,桥的历史与城市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

开埠之后,租界工部局成立,工部局对租界市政进行了改革和兴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于上海交通的革新。一个城市要发展,便利的交通是其主导因素之一。工部局为了使南北向交通畅行无阻,与法租界公董局联手,对洋泾浜上的桥梁进行更新和重建。1866年,首先重建位于洋泾浜口的外洋泾桥,更新了山东路桥、福建路桥、江西路桥等,南北交通大为改观。1869年,着眼于持久耐用,工部局和公董局再度联手实施以铁桥代替木桥的计划,70年代中期,新式的铁桥先后出现于洋泾浜上。1872年11月开始兴建,次年7月完工,定名为“公园桥”;1875年,工部局在苏州河上修建了河南路桥;到80年代末,又陆续建成了福建路桥、浙江路桥和江西路桥等多处桥梁。上海特别市政府时期在苏州河上也修建了不少的桥梁,申报文章《苏州河两岸将添设桥梁》写N-“现已派员勘定光复路、汉中路、通济路、潭子湾、戈登路、曹家渡等路口均需修建桥梁。”3这些桥梁的修建使苏州河南岸的西方文明更直接的传入苏州河北岸的华界,同时城市的空间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虽然受社会经济发展、各国划分租界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心城区河道大量消亡,原有自然河网水系严重消退、结构破坏、功能减弱。4但苏州河功能并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增强。由于苏州河处在城市空间拓展的中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中外金融力量在此地交锋,苏州河两岸的交通需求也变得异常迫切,于是在苏州河上建起了众多的桥梁,加上西方先进的近代架桥技术输入中国,木桥变成了铆钉连接拼装的钢桥,支架搭设模板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取代了石块砌筑的古老施工方式,这些技术使桥梁更加结实耐用,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交通提出的要求。

1《申报》1923年4月19日。

2《申报》1924年8月20日。

3《申报》1928年11月24日。

4上海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水利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8弦112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

总结上海城区近代桥梁发展史料可以得出,现在的上海中心城区在清末前的发展程度远不如松江、朱泾等县镇,故桥梁建设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也落后很多,现存的古桥数量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开埠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各种新式桥梁在以苏州河为中心的主城区遍地开花,为上海近代城市空间的拓展起到了先导作用。从开埠到建国,106年的时间里,是清末以前桥梁建设数量的4倍有余。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4上海城区近代桥梁数量基本情况表

一≥

数量(座)\

1644年至1840年

1841年至1907年

1908年至1927年

1928年至

1949年

区域\

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闸北区普陀区长宁区卢湾区闵行区徐汇区共计

97l21l572l54

33768ll52871

295

11122l147856ll95

1081l61l4222175

以上统计资料来源:上海市黄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埔区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市黄埔区志续编纂委员会编:《黄埔区志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市虹口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虹口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市长宁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宁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市闵行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闵行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市徐汇区忐编纂委员会编:《徐汇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地名志》(第五篇,交通地名(二)-第三章桥梁、隧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由以上统计可得出:一、1840年之前,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都是河浜纵

横,小桥流水,河道上的桥梁造形简单,样式陈旧,多为木桥、石桥。明清桥

梁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大凡有四,一是以石构为主,不少临时性的浮桥和易

2l

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损木桥改为坚固耐久的石桥;二是石拱桥大量涌现;‘三是讲究实用,不少桥上置有亭阁廊屋,既使桥梁不受日晒雨淋,又使行人能躲避风雨、坐歇小憩;四是随着造园活动的繁盛,桥梁作为园林的构成因素,不但数量众多,且形状多样,制作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四点是中国古代桥梁的精髓。1

二、1840年之后到苏州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桥梁建造之前,上海的桥梁与以前的造桥材料基本一致,但是建造速度大大加快,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段租界虽然建立,但是租界的拓展比较缓慢,先进的造桥技术还没有传入上海,只有到1907年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近代桥梁一外白渡桥的建成,以苏州河为中心的近代桥梁才迅速地建造起来。1907年,第一座近代的刚架桥外白渡桥出现后,租界外的闸北、南市也造了较小的钢筋水泥桥。而石桥、木桥仍普遍使用,即至民国年间,各地仍重建甚至新建木桥、石桥和少数砖桥,尤其是滨海之乡更多。2正如申报文章《改建新闸桥之近况》中写到:“每逢雨天,满舟淋泥,危险殊甚,所幸贵局前定建乌镇路木桥、以济急需、其法至良。3’’但由于引入了国外的桥梁设计理论,大大提高了天然材料的利用效率,木桥和石桥的跨径较以前有很大的增加。.

三、1908--1927年地处闹市中心区的桥梁改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其结构与材料均已达到现代化程度,大多为钢筋混凝土构造,跨度加大,承载能力增加。这一阶段的桥梁用材有木、石、钢材和钢筋混凝土集料,由于当时的水泥和钢材远不能满足桥梁建设的需要,无法大量修建钢筋混凝土桥和钢桥,木材和石材还是主要的桥用材料。

四、1927一1949年,钢筋混凝土造桥的大量利用是1927年之后,上海市政府在江湾一带建立市中心区和租界抗衡,这时期除建造了市政府大厦、市图书馆等新楼外,还修建了不少新桥。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特别市建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

总之,上海有着悠久的造桥历史,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也都能佐证这种辉煌,正如李约瑟所讲:“中国的桥梁没有一座是不美观的,而且不少是非常美观1王稼句:《江南古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上海图二侈馆编:《老上海风情录》(交通揽胜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 ̄l18页。3《中报》1928年11月24日。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论文第一章桥梁发展的背景及概述的。”1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技术发展游离于世界潮流之外,中国的造桥水平没有进一步的提升。只有到了租界建立后,西方近代造桥技术传

入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消化吸收,当经济发展要求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时,以苏州河为中心的桥梁建设便迅猛地开展起来。

第三节苏州河近代桥梁发展历程

苏州河为黄埔江的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第二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晋及唐朝时称松江之下游为沪渎,在唐、宋、元代是上海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条河道。唐宋时代的吴淞江大体上在今嘉定区黄渡、江桥一带与今道分出经西虬江、虬江(即旧吴淞江)、虬江路,在今复兴岛附近截过范家滨(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的黄浦江),经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老家滨、东虬江、北虬江一线,至今顾路一带入海。2北宋以后太湖三条排水道的格局发生变化,东北的娄江和东南的东江已完全淤塞,太湖地区排水道唯吴松江一道。3由于太湖水源出天目山东麓广生松柏的山地,经等泽(太湖)流出,故又曾称松陵江、笠泽江。其发源于太湖瓜泾口,东经江苏省吴江市、吴县市、昆山市及上海市青浦县和嘉定、闵行、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40""50米,流量平均10立方米/秒,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的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的内河航道,在上海市境内段长53.1公里。4是上海联系太湖水系的水上纽带,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19世纪上海开埠后,大量外来人口迁居上海,因吴淞江通苏州,故习称吴淞江下游段为苏州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胁迫上海道台麟桂签订扩大租界协定书,始见苏州河之名。

自古以来,有河必有桥,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州河上没有桥,来来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l页。

2祝鹏:《上海市沿革地理》,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0 ̄4l页。

,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和原因》,《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2页。?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1998年8期。

久久建筑网m.kkreddy.com提供大量:建筑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梁凯恩 ——《福布斯导师商学院》精华 系统防雷方案 语言学概论笔记 南京理工大学考研计算机复试上机题目 PS技术 在学校里 学三年 也学不到这么多x 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命令查询表 郭硕鸿 电动力学 2013 3月二级c无纸化题库 宋鸿兵语录 富士康科技公司基础IE培训--现场改善.ppt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 德隆的资本运作与行业整合 山东省威海市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数学文) 刑法的二十个钻石考点 【阮齐林】 DLT 1080.4-2010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