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2-6 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c(t)?1?2e?2t?e?t,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解 单位阶跃输入时,有R(s)?1,依题意 s

C(s)?1213s?21???? ss?2s?1(s?1)(s?2)s

?G(s)?C(s)3s?2 ?R(s)(s?1)(s?2)

4???1?2t?t k(t)?L?1?G(s)??L?1???4e?e?s?1s?2??

2-7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 C(s)2?(0)?0,试?2,且初始条件为c(0)??1,cR(s)s?3s?2

求系统在输入r(t)?1(t)作用下的输出c(t)。

解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2c(t)dc(t)?3?2c(t)?2r(t) (1) dtdt2

考虑初始条件,对式(1)进行拉氏变换,得

s2C(s)?s?3sC(s)?3?2C(s)?2 (2) s

s2?3s?2142 C(s)??2???s(s?3s?2)ss?1s?2

?c(t)?1?4e?t?2e?2t

2-9 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如题2-9图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Qm=3300,功率放大器放大系数为k3。

(1) 分别求出电位器的传递函数k0,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器的放大系数k1,k2;

(2) 画出系统的结构图;

(3) 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Qc(s)Qr(s)。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1) 电位器的传递函数

EK0??Qm303300?18001800? 11?

根据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可分别写出两级放大器的放大系数为

30?10320?103

K1????3, K2????2 10?10310?103

(2) 可画出系统结构如图解2-9所示: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K0K1K2K3Km

Q(s)s(Tms?1) (3) c ?Qr(s)1?23mt?0123m

Tms?1s(Tms?1)

?1 Tm1?KKKK23mts2?s?1K0K1K2K3KmK0K1K2K3Km

3-10 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图如题3-10图所示。试确定参数K1,K2值,使系统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tp?0.5(s)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e??????0.02??由 ? 联立求解得 tp??0.5???2?n?

比较?(s)分母系数得 ???0.78 ???n?10

?K1??n2?100??K?2??n?1?0.146

2?K1?

3-11某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题3-11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n ?(s)?22s?2??ns??n

由阶跃响应曲线有:

h(?)?lims?(s)R(s)?lims?(s)?s?0s?01?K??2 s

??t??2p?2??n?? ????e?????2?2.5?2?25?2?

???0.404联立求解得 ?,所以有 ??1.717?n

2?1.71725.9?(s)?2? s?2?0.404?1.717s?1.7172s2?1.39s?2.95

3-17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K s(s?3)(s?5)

为使系统特征根的实部不大于-1,试确定开环增益的取值范围。

解 系统开环增益 Kk?K。特征方程为:

D(s)?s3?8s2?15s?K?0

做代换 s?s??1 有:

D(s?)?(s??1)3?8(s?1)2?15(s??1)?K?s?3?5s?2?2s??(K?8)?0

Routh : S3 1 2

S2 5K-8

S 18?K?5K?18

K?8 S0K-8 ?

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范围为:

8K18?Kk? 。 151515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doc下载

3-22 系统结构图如题3-22图所示。试求局部反馈加入前后系统的静态位置误差系数、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解 局部反馈加入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2s?1) 2s(s?1)

Kp?limG(s)??s?0

Kv?limsG(s)?? s?0

Ka?lims2G(s)?10 s?0

局部反馈加入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2s?1s(s?110(2s?1))G(s)??? 220ss(s?s?20)1?(s?1)

Kp?limG(s)?? s?0

Kv?limsG(s)?0.5 s?0

Ka?lims2G(s)?0 s?0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4-4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根轨迹。

K*(s?2)⑴ G(s)? (s?1?j2)(s?1?j2)

K*(s?20)⑵ G(s)? s(s?10?j10)(s?10?j10)

K*(s?2)解 ⑴ G(s)? (s?1?j2)(s?1?j2)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2?

111② 分离点:??d?1?j2d?1?j2d?2

解之得:d ??4.23

③ 起始角:

?p?180??63.435??90??153.43? 1

由对称性得另一起始角为 –153.43。

根轨迹如图解4-4(a)所示。

?

K*(s?20)⑵ G(s)? s(s?10?j10)(s?10?j10)

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和一个开环零点。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② 起始角: ??

根轨迹如图解4-4(b)所示。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20,0? 180??45??90??135??0?

4-13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1?s)

G(s)?

s(s?2)

试绘制其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产生重实根和纯虚根的K值。

解 由开环传递函数的表达式知需绘制0根轨迹。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0?,[1,??);

?

?

K?(1?s)

G(s)?

s(s?2)

111??② 分离点: dd?2d?1

解得:d1 = -0.732 , d2= 2.732

将s=d1= -0.732,s= d2= 2.732 代入幅值条件得

K

K?d1= 0.54 ,K

?

d2

=7.46

③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2,0?,

[1,?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K?2

?

dd

根轨迹如图解4-13所示,复平面上的根轨迹为以开环零点为圆心,开环零点到分离点的距

?K离为半径的圆。系统产生重实根的K为0.54,7.46,产生纯虚根的K为2。d ?Kd

?

D(s)?s(s?2)?K?(1?s)?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4-14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参数b从零变到无穷时的根轨迹图,并写出b?2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G(s)?20 (s?4)(s?b)

30(s?b) s(s?10)(2)G(s)?

解 (1)做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G(s)=?b(s?4) 2s?4s?20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4]

② 分离点:111?? d?2?j4d?2?j4d?4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如图解4-14(a)所示,根轨迹为以开环零点为圆心,开环零点到开环极点的距离为半径的圆。 当b?2时,两个闭环特征根为?1,2??3?j4.24。

此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s)?20 (s?3?j4.24)(s?3?j4.24)

?(2)做等效开环传递函数G(s)=30b s(s?40)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40,?0?

② 分离点:

解得:d= -20

根轨迹如图解4-14(b)所示,

当b?2时,两个闭环特征根为?1??38.44,?2??1.56

此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11??0 dd?40?(s)?

30(s?2) (s?1.56)(s?38.44)

5-5 绘制下列传递函数的渐近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1

,当输入r(t)?sin2t时求系统的稳态输出. s?11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s)?

s?2

5-1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频率特性:

?(j?)?

12??

??j22

j??24??4??

14??

2

幅频特性: ?(j?)?

相频特性: ?(?)?arctan(当r(t)?sin2t时,??2,A=1 则?(j?)??2?

(2)G(s)?

??) 2

1?0.35,?(j2)?arctan(

?2

)??45? 2

10(s?1)

s2(0.02s?1)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4)G(s)?42 ?(s?1)(s?2)(s?1)(s?1)2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4)G(s)?1000

(s?1)(0.1s?1)(?1)2

300

王博仕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第11 / 11页

久久建筑网m.kkreddy.com提供大量:建筑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刑法的二十个钻石考点 【阮齐林】 DLT 1080.4-2010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 系统防雷方案 德隆的资本运作与行业整合 富士康科技公司基础IE培训--现场改善.ppt 梁凯恩 ——《福布斯导师商学院》精华 语言学概论笔记 郭硕鸿 电动力学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 南京理工大学考研计算机复试上机题目 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命令查询表 宋鸿兵语录 PS技术 在学校里 学三年 也学不到这么多x 2013 3月二级c无纸化题库 山东省威海市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数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