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建筑资料下载 →
第33卷第5期2015年10月沉积学报
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Vol.33No.5Oct.2015
0550(2015)05-0965-07文章编号:1000-doi:10.14027/j.cnki.cjxb.2015.05.012
①
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的建立
陈仕臻
1
———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H区块为例
林承焰
1
任丽华
1
刘文婧
2
陈和平
3
黄文松
3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266580;
北京100083)
河北涿州07275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H区块Oficina下段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砂质辫状河沉积,储层内重油资源丰富,拥
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研究区目前尚处于开发前期的油藏评价阶段,平均井距较大且缺少三维地震资料覆盖,仅局部存在一定数量的新钻水平井。考虑到现有资料的实际情况,首先从动态角度分别对心滩砂坝与辫状河道的形成、演化过程予以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活动河道、砂质河道充填、废弃河道充填三种河道存在状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沉积类比、经验公式调研、水平井资料应用等手段,对研究区辫状河主要沉积单元的关键参数进行表征,以恢复其发育规模。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总结本区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将该模型与研究区的储层分布预测工作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后续开发方案的实施以及提高新井的砂岩钻遇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现代沉积
经验公式
水平井
A
沉积模式博士
砂质辫状河
奥里诺科重油带
E-mail:csz0808@foxmail.com
第一作者简介中图分类号
陈仕臻TE111.3
男1987年出生文献标识码
开发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0引言
砂质辫状河以其相对高的水流能量、较快的冲刷
心滩砂坝一起构成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几个主要沉
积单元。
和沉积速率以及频繁的河道迁移等特征为人们所熟知,一般形成大面积分布、看似均质的砂岩沉积储层,
[1-2]
。近些而实际上储层内部却有着复杂的非均质性
年来,国内学者针对砂质辫状河沉积开展了许多工
1心滩砂坝与辫状河道的形成、演化
过程
砂质辫状河中的心滩砂坝与辫状河道不断交错,形成互嵌式的配置格局。这种配置方式对于水流能量强弱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导致新河道的不断产生和旧河道的废弃,因而辫状河又被称作游荡性河流
[10-11]
作
,重点大多集中在利用密井网资料对心滩砂坝
进行构型方面的解剖,并且将识别精度提高到了心滩内部垂积体和落淤层的级别,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砂质
人们在将研究重点集辫状河的现有研究成果。但是,
[3-6]
。
中在心滩砂坝上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另外一种重要的
——河道沉积,辫状河沉积单元—应当把具有成因联系本的心滩和河道沉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因此,
文从二者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入手,采用多种分析手段重点探讨了心滩砂坝及河道沉积的发育规模,最后提出适用于研究区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与传统的相比,本文强调了辫状河道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
可能存在活动河道、砂质河道充填、废弃河道充填三种状态,前者与地表的流水环境相对应,后两者则与
[7-9]
对于心滩的成因,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沉积物的垂
[12]
向加积和顺流加积作用,而根据国外学者对于辫状河现代沉积的解剖发现,水流从心滩两侧的辫状河道环绕经过时,也存在着部分侧积作用,在心滩边部形成所谓的侧积砂坝
[13]
。事实上,辫状河道不仅能
对心滩砂坝的边缘加以改造,有时还会导致心滩坝体的分割与合并,单一心滩砂坝在沉积过程中可能逐渐被辫状河道劈分成多个独立的砂坝,多个砂坝也可能组合成一个大的复合坝体(图1)。总之,心滩砂坝的形成、生长、变化过程都与辫状河道的演化有着密不
003)、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编号:2011ZX05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02092)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
号:14CX06016A)联合资助
09-25;收修改稿日期:2014-11-30收稿日期:2014-
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的建立.doc下载久久建筑网m.kkreddy.com提供大量:建筑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