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建设用地的发展,为形成合理的城市发l,7
展框架提供生态依据(见圉55坝体措施
如F:。≈;黧嚣黧器鉴搿‰
5两安新世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探索
1)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营造绿色生态基质。依托城市自然山水,建设“依山傍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景观,构筑主城区宏观的绿色生态背景;针对主城区边缘及外部的生态敏感区,包括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地土丘、生物栖息地等,通过发展滨水绿化、生态林、生态农田、游憩绿地,营造主城区外围连续且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
2)构筑绿色廊道网络。从西安城市形态结构出发,确定“三环八带十廊道”的绿化主骨架。三环——指西安市的一环、二环和正在建设的三环绿化景观带,是主城区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带——借依托围绕西安城区八条河流建设的生态林带。在水体保护的基础上,使河岸绿化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形成一条条既保留田园化自然景观,又具有现代化城市风貌,同时富有历史、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廊道。十廊道——指西安市对外联系的十条城市干道的绿化景观带。
3)依托主城区整体景观格局,开辟绿地斑块。依托主城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均衡布局块状绿地,形成遍布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斑块系统。包括12片风景公园、5个市级公园、若干区级公园以及居住区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和专用绿地等,共同构成“珠落玉盘"的大地景观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与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间体系。
5.4面向时代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指标体系
基于各种原因,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难以提高,城市绿地不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同步增长,绿地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西安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各种城市建设与绿化争地的矛盾突出,绿地的建设受到更多制约。新世纪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系统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面向时代发展和人口增长等问题,对绿地系统建设一系列重要指标进行了确定。
根据规划制定的绿化指标,到2010年,我市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此外,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将是300平方米1处绿岛,1平方公里两处休闲地,5平方公里1处绿化广场,10平方公里一处开放式公园,力争达到出行300米见小型绿化,500米见中型绿地,1000米见大型绿地;15年后的2020年,西安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基础上新增大型综合|生公园8个,建设7座历史文化公园;新增广场绿地80处;若干条200--500米宽的花园式绿化带;2020年西安城市生产绿地面积应达1200公顷,公园f'录地6005万平方米,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总计达到35850万平方米,主城区绿地率达38.5%,人
长安大学r撑硕士学位论文
II_II_III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48%。
规则指标的有效落实,不但能够使绿地的增长速度赶上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保障基本市民游憩、娱乐等活动;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西安市的空气质量、市容环境乃至防汛抗旱都将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5.5本毒小结
本章在前面4章的基础上重点对西安新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在总结了前三轮总体规划的经验教训和借鉴了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规划目标、规划理念、布局结构、指标体系4方面,对新一轮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系统探索研究。45
6结论
6结论
6.1主要结论
本文以建国后西安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编制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西安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规划编制背景、编制内容的发展变化,在总结西安及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问题、以及西安市历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方法,探讨新时期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观念、规划方法、布局形态等重点问题,获得如下观点和认识。
(1)对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变迁特点的认识
1953、1980、1995版规划的变迁,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有着不同的规划理念,集中体现在对绿地系统价值与效益的认识层面,经历了“由片面到全面、由单-N多价”的认识过程。1953版将城市绿地系统的理解为“公共园林”,关注其休闲游憩职能,关注其分布数量、形态特征、选址位置等问题;1980版强调“绿地建设要挖掘与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开始关注城市绿地的文化价值;1995版提出了“绿色空间控制区”的概念,并从绿色空问控制区、中心市区绿地系统、组团绿地三个完整的层面进行规划布局,其思想理念是对绿地多元效益和职能的认识。同时,研究认识到正是规划理念决定着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
(2)对西安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突出问题的认识
西安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特殊城市空间格局,塑造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同时,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显露出若干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上存在重城区、轻区域的问题;二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不够;三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格局、旧城改造的关系处理不当;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难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予以解决。
(3)对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的认识
回顾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绿地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扮演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调解者"的角色,因而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绿地系统规划呈现出如下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规划在空间广度上的拓展,即空间范围向区域尺度扩展,空间结构向网络化发展,系统功能向生态复合化发展;二是研究深度上的拓展,即研究对象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拓展到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废弃物等多要素,研究深度由单纯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绿地与城市经济以及绿地与城市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上的研究;三是以“3s”技术为代表新技术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将在城市绿地的监46
长安大学r程坝十学位论文
测、研究、模拟、评价、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对西安新世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探索的认识
西安新咝己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重在解决三轮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绿地系统规划先进理论与发展趋势,并反映时代的最新要求。在规划目标方面,需兼顾区域统筹发展与世界文化古都保护;在规划理念方面,凸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在布局结构方面,要重点协调好绿地建设、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关系;在指标体系方面,要面向时代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
6.2研槐
限于时间、资料和本人能力,论文中有诸多不足和缺憾之处,有待下一步的研究中予以拓展,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进行全国绿地系统的类型划分,针对不同地域进行深度研究
本文是以西安为例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特大城市和北方城市,在全国范围看具有特殊性,只能代表某一种类型的地域,并不能代表全部。今后的研究可以对全国绿地系统的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代表性城市做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深度研究。
(2)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深化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全国、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与绿地建设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市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当前国内市域绿地系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相对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已经滞后。因而,在这一层面的研究亟待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予以加强和深化。47
主萤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http:///
一、书籍、法规类:
[1]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3.1
[2]贾建中编.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
[3]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许浩编.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日]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杨曾志、阎德藩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9]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10]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
[11]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
二、期刊、报刊类
[1]高芸.现代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J].新建筑,2000,4:65"-67
[2]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5:
7"-9
[3]何湘.城市绿地分类探讨[J].中国园林.1993,2:35一--41
[4]李敏,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时俱进,中国园林2002/5
[5]李平,叶冰.准确理解《明日的田园城市》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评介世界名著《明日的
田园城市》[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6:93"--94
[6]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
27"---29.同济大学出版社
[73支,J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