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C.1 主要种类能源折算成标准煤的理论折算值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能源类型 电 燃气(天然气) 燃气(焦炉煤气) 燃气(其它煤气) 集中供热量
煤 液化石油气 汽油 煤油 柴油 新水 软水
标准煤量/各类能源量 1229千克/万千瓦时 12143千克/万立方米 5714~6143千克/万立方米 3570千克/万立方米 1229千克/百万千焦 0.7143千克/千克 1.7143千克/千克 1.4714千克/千克 1.4714千克/千克 1.4571千克/千克 0.0857千克/吨 0.4857千克/吨
其它类型能源折算成标准煤的理论折算值按下式计算:
能源折标准煤=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7000(千卡/千克) 2. 对应于火力发电煤耗的标准煤折算值,按目前每万千瓦时电量等于3600千克标准煤计。
50
附录D 数据采集器性能指标和电磁兼容性要求
1. 性能指标要求
附表D.1 数据采集器性能指标要求 参数
采集接口
采集通信速率
采集通信协议
支持计量设备数量
采集周期
数据处理方式
存储容量
远传接口
远传周期
支持数据服务器数量
配置/维护接口
网络功能
功率 至少具有RS-485接口 最大速率不小于9600bps 支持DL/T645-1997、CJ/T188-2004、GB/T19582-2008,每个接口独立可配置 不少于32台 根据数据中心命令或主动定时采集,定时周期从10分钟到1小时可配置 解析协议,加、减、乘运算,添加附加信息 不少于256MB 至少1个有线或无线接口 根据采集周期实时远传 至少2个 具有本地配置/维护接口 接收命令、上报故障、数据加密、断点续传、DNS解析 小于10W 指标要求
2. 电磁兼容性要求:
(1)GB/T 17626.2-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2)GB/T 17626.3-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2级或以上;
(3)GB/T 17626.4-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4)GB/T 17626.5-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5)GB 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合格;
(6)GB/T 17618-199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合格。
51
附录E 数据采集器身份认证过程和数据加密
1.身份认证过程
数据中心使用MD5算法进行数据采集器身份认证,密钥长度为128bit,具体过程如下:
(1)TCP连接建立成功后,数据采集器向数据中心发送身份认证请求;
(2)数据中心向数据采集器发送一个随机序列;
(3)数据采集器将接收到的随机序列和本地存储的认证密钥组合成一连接串,计算连接串的MD5值并发送给数据中心;
(4)数据中心将接收到的MD5值和本地计算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则认证成功,否则认证失败。
认证密钥存储在数据中心和数据采集器的本地文件系统中,数据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对数据采集器的认证密钥进行更新。
2.数据加密
使用AES加密算法对XML数据包进行加密,密钥长度为128bit。加密密钥存储在数据中心和数据采集器的本地文件系统中,数据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对数据采集器的加密密钥进行更新。
52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53
引用标准名录
1 《封闭满管道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与热水水表》 GB/T 778 2 《交流电测量设备》 GB/T 17215
3 《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 GB/T 19582
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
6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2
7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
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2
9 《建筑工程监理规范》GB 50319
1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
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11
1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462
13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
1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
15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 l76
16 《电流互感器》 CB 1208
17 《热量表》 CJ 128
18 《多功能电度表》 DL/T 614
19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DL/T 645
20 《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
21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开发指导说明书》 22《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上报规范》
54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公共建筑
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Energy Consumed Monitoring Systems
For Public Buildings of Fujian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J/T13-158-2012 J12165-2012
条 文 说 明
55
制 订 说 明
《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BJ/T 13-158-2012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9月11日以闽建科[2012]38号文批准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9月25日以建标标备[2012]141号文批准备案。
本规程是根据2008年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要求,为科学、规范地指导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保证能耗监测系统工程质量,依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按《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2】23号)文件计划,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按照国家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考全国不同地区能耗监测系统的实践经验,结合本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实际,对建筑能耗的分类、分项、能耗监测范围以及能耗监测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调试、检测、验收、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作出了规定,确保系统采集的能耗数据满足统一监管的要求。
为了便于广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56
目 次
1 总则........................................................................................................................ 57
2 术 语...................................................................................................................... 57
3 基本规定 ............................................................................................................... 58
4 能耗监测信息分类及分项 ..................................................................................... 59
4.3 能耗数据分类、分项 .................................................................................................................................. 59
4.4 能耗数据处理 .............................................................................................................................................. 60
5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 61
5.2 能耗计量装置 .............................................................................................................................................. 61
5.3 数据传输 ...................................................................................................................................................... 61
5.5 监测室及软件系统 ...................................................................................................................................... 61
5.6 数据中心平台及软件系统 .......................................................................................................................... 62
6 系统设计 ................................................................................................................. 64
6.2 计量装置选型与设置 .................................................................................................................................. 64
6.3 传输系统的设计 .......................................................................................................................................... 64
6.5 数据中转站管理建设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