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 传输系统中配置的信息转换、放大等设备应设置在建筑物弱电井(间)内,
23
宜以专用箱体防护。传输设备和计量装置宜以不间断电源集中供电。
6.4 机房工程
6.4.1 机房工程包括数据中心机房和建筑能耗监控室。省、市级数据中心机房标准不应低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中规定的C级标准,建筑能耗监控室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中关于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的规定。
6.4.2 系统前端能耗计量装置、传输系统的中间设备应采取不间断供电方式。
6.4.3 前端能耗计量装置、传输系统设备外壳应通过保护机箱、机柜接地体就近接地。
6.4.4传输系统屏蔽电缆屏蔽层与连接件屏蔽罩应可靠接触,屏蔽层应保持端到端可靠连接,进入中心机房时应就近与机房等电位连接网可靠连接。
6.4.5 机房设备均应采取相应的接地和防雷、防电涌措施。
6.5 数据中转站管理建设
6.5.1 建设内容
1 应部署通信服务器或者GPRS服务器和数据采集服务器,同时具备数据库用于存储缓存数据。
2 采集和缓存所监测建筑的基础数据,按设定的时间间隔上传监测建筑的基础数据。
3 采用统一开发的能耗监测系统完成中转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包接收、数据采集网关命令下达、数据上报、数据同步等。
6.5.2 性能要求
1 数据采集频率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数据采集频率宜在10分钟/次到3小时/次之间。
2 数据缓存量
数据中转站应能缓存不少于30天的能耗数据和同时存在约10个数据备份的缓存量,并取数据缓存量可靠系数1.5。
3 故障停机率
数据中转站每月平均故障时间应少于3小时。
24
4 数据转发间隔
数据中转站数据转发的时间间隔应小于4小时/次。
6.5.3 建设标准
1服务器应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易用、易维护。服务器构建应以松耦合为主。
2 操作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易学易用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和易互联互通性。能够和硬件服务器完美结合,应充分支持国际或者国内主流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3数据中转站数据库应为国际或者国内主流关系型数据库,支持ANSI/ISO SQL-92标准。应具备数据分析和报表功能,如 OLAP、KPI,以及备份和调试。应具备点对点远距离数据自动上下传功能。
6.5.4 信息安全
数据中转站应建立信息安全技术框架,通过系统的技术防护措施和非技术防护措施(网络各成员必须承担的安全义务和责任)来实现信息安全。
1基础设施安全
1)数据中转站应具备性能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设施,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监控与更新;
2)所有服务器均应放置在具有防火墙保护的独立网段(中立区);
3)关键设备应有冗余后备系统;
4)信息基础设备应安置在专用的机房,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电源要有良好的接地,并具有防尘、防磁、防静电保护,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
2 软件安全
1)系统和应用软件要有访问控制功能:用户登录访问控制、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文件属性安全控制。
2)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应定期进行完全备份,系统软件的配置修改和应用软件的改动都应及时备份,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文档。
3)及时了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厂家公布的软件漏洞,并立即进行更新修正。
4)应用软件的开发要有完整的技术文档,源代码要有详尽的注释。
3 数据安全
1)所有汇集的楼宇建筑资料和能耗数据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生成资料)应
25
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分类存档。
2)所有入库的数据资料应按照预定备份策略进行备份。
3)对外共享或者对外提供的数据资料应严格按照“用户级别及权限”的规定来授权用户对资料的访问。
4)应具备访问数据的用户识别系统。
4 非技术防护措施
数据中转站应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6.5.5 软硬件的性能要求
1 要求服务器硬件采用机架式服务器,主板支持2个处理器,至少安装1个4核CPU、主频1.8GHz以上、4GB内存和集成双端口千兆网卡。
2 服务器主要包括:命令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防火墙、防病毒、文件存储/数据备份服务器。
6.6 数据中心管理建设
6.6.1 建设内容
1 数据中心应部署数据库、各种数据处理、管理服务及相应服务器和通信服务器或者GPRS服务器。
2 数据中心应采用统一开发的能耗监测系统完成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收服务、数据采集包接收、数据采集网关命令下达、原始数据包解析服务、表计能耗数据计算、建筑能耗数据汇总、上报数据发送、采集数据展示程序、系统管理程序、数据同步。
6.6.2 性能要求
1 数据采集频率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数据采集频率宜在10分钟/次到3小时/次之间。
2 数据存储量应满足规定要求。
3 数据中心每月平均故障时间应少于20小时。
6.6.3 建设标准
1 服务器应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易用、易维护。服务器构建应以松耦合为主。
2 操作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易学易用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和易互联互
26
通性。能够和硬件服务器完美结合。应充分支持国际或者国内主流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3 数据中心数据库应为国际或者国内主流关系型数据库,支持ANSI/lSO SQL-92标准。应具备数据分析和报表功能,如OLAP、KPI,以及备份和调试。应具备点对点远距离数据自动上下传功能。
6.6.4 信息安全
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参照数据中转站的标准。
6.6.5 软硬件的性能要求
1 要求服务器硬件采用机架式服务器,主板支持2个处理器,至少安装1个4核CPU、主频1.8GHz以上、4GB内存和集成双端口千兆网卡。
2 服务器主要包括:命令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信息展示服务器、防火墙、防病毒、文件存储/数据备份服务器。
27
7 施工与调试
7.1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做好如下技术准备:
1 组织相关人员接收、熟悉系统设计图纸、资料,勘查施工现场,明了本系统施工范围和特点,明确施工过程与被监测供能系统的关联。
2 落实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器。
7.1.2 系统中使用的计量装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1 除检查产品外观和装箱清单、合格证书、技术说明书外,还应查看相关技术检测报告和证书,核对生产厂家,应与系统设计要求核对无误。
2 对于使用数量较多或有特殊要求的,宜将计量装置送交相关检测单位作计量精度的抽样测试,并核对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无误。
7.1.3 计量装置安装和调试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同时应符合被监测供能系统的技术规范。
7.1.4 系统与其他建筑设备系统同步实施时,应与其他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同步进行。
7.1.5 系统安装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应做到:
1 各工序应按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在上道工序完成并检验合格后方可实施下道工序,并形成相应记录。
2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必须经监理人员(技术支撑单位人员)验收及认可签证。
3系统调试阶段应逐点核对计量装置地址无误,逐项核对分类、分项能耗与现场计量装置读数,达到设计规定的精度和标准。
4工程调试完成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投入系统试运行,并应保存系统试运行全部记录。
7.1.6 施工组织实施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相关标准、规范、法规的规定。
7.1.7 既有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工程改造宜停电施工,并应规范下列行为:
1获取表具输入电压信号时应停电施工。从开关出线端引出电压,接入带有保险丝的端子排上。
2获取表具输入电流信号时,若互感器二次出线侧有可供短路的端子排,
28
可在不停电状况下,通过端子排短接互感器二次侧后,获取输入电流。
3维护或更换计量装置时,可不停电施工,但必须在配电室当值人员监督下断开输入电压的保险丝,短接互感器二次侧的端子排,核对表具输入线路后实施。
7.2 计量装置的安装
7.2.1计量装置安装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并应符合国家和本省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和产品文件的要求。
7.2.2 电流互感器
1 采用电流互感器接入的低压三相四线电能表,其电压引入线应单独接自该支路开关下口的母线,禁止在母线和电缆连接螺栓处引出。
2 电压、电流回路U、A、W各相导线应分别采用黄、绿、红色单股绝缘铜质线,中性线应采用黑色单股绝缘铜质线,并在导线上设置与图纸相符的端子编号。导线排列顺序按正相序自左向右或自上向下排列。
3 电流互感器进线端的极性符号应一致。
4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应安装接线端子,变压器低压出线回路宜安装试验端子。出线端子应编制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和接线,离地高度宜大于350mm。连线与端子应连接可靠,杜绝开路现象的发生。
5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一端应可靠接地。
6 电流测量回路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铜质线缆。电压测量回路应用耐压不低于500V的铜芯绝缘导线,且芯线截面不应小于1.5 mm2。
7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中如利用已有互感器的,应在施工前对互感器出线进入计量装置的接线极性进行测试,如出现反接,应在系统施工时进行纠正。
7.2.3 电能表
1 安装前应通电检查和校验。电能表精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安装方式应符合现场使用条件。
2使用多功能电力仪表和三相电力分析仪表的,采集电压信号前端应加装1A保险丝。
3 二次回路的连接件均应采用铜质制品。
4 单独配置的计量表箱在室内挂墙安装时,安装高度宜为0.8m~1.8m。
29
5 电能表应垂直安装,表中心线倾斜不大于1°,应安装牢固。
6 在原配电柜(箱)中加装时,计量装置下端应设置标示回路名称的标签。与原三相电能表间距应大于80mm,单相电能表间距应大于30mm,电能表与屏边的距离应大于40mm。
7.2.4 冷热量表
1安装前应进行检查和校验。计量表具的精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安装方式应符合现场使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