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换。
2.1.2城镇化过程的特征
从一般城镇化过程来看,城镇化具有五个方面特征:方向性,时效性,空间地域性,广泛性,分化与变化性。
“城镇化一与城镇化理论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专门术语。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6.09%,在未来若干年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会有一个加速增长的过程。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发展进程上看,呈现出3个阶段:一是1949.1957年城镇化发展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恢复重建和旧城改造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二是1958.1977年城镇化处于曲折缓慢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减少和部分城镇撤销,限制城镇发展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三是1978—2001年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发展、小城镇大战略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2)从发展水平上看,呈现出3个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中部比东部低,西部比中部低:二是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工业化水平;三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9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3)从发展规律上看,呈现出了个3个规律:一是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政治安定,经济发展良好,城镇化发展就会稳步推进,反之亦然:二是正确的城镇化方针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反之,对城镇化的发展则能起阻碍或限制作用;三是城镇化发展要适度,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否则就会出现过度城镇化或是滞后城镇化的被动局面。
(4)从发展规模上看,呈现出4个变化:一是1979年之后的大多数年份中,城镇人口增长超过了乡村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二是近年来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规模呈现下降态势,慢于工业化的速度,城镇化发展存在潜在的危机;三是中小城市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大城市;四是城镇用地规模逐年递增,中小城市用地规模明显高于大城市.
(5)从发展道路上看,呈现出3个模式:一是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和自下面上的农村推动型城镇化道路;二是前30年以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为主,后20年两种模式并存,共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三是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在逐渐弱化,农村推动型城镇化道路越来越强劲,一个多元发动型城镇化道路正在形成。
(6)从发展趋势上看,呈现出4个趋势:一是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城镇化质量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二是城镇化动力机制呈现多元化,城镇化形式呈现多样性,城镇化道路呈现多元化,三是城市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个别大中城市的郊区化推力来势凶猛;四是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若干大都市圈正在逐步形成,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性城市将进人全球城市体系网络.
2.2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district)的概念最早源于1910年的美国,后来在日本被广泛应用。1951年,日本学者木内信葳研究城市人口增减的断面变化与地域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三地带"学说,认为城市由内向外的演变分为中央带、郊外带、影响圈三个层次。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做研究时,正式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了都市圈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下限(人口规模2500万,人口密度250AJkm2),它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此后,这一理论被10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成为西方国家城镇发展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近年来已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2.1都市圈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都市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不同的称呼,而对于空间尺度大小则因人而异。欧美的metropolitana嗽(district,region)多译为都市圈,也有将其称为大都市地域、大都市广域圈等。我国学者对城镇密集区的研究所使用的都市圈或都市带等概念主要来自对国外资料的相应翻译,因此同一概念的译文并不统一,造成了许多相同或相近概念的不同称呼,如都市区、都市带、都市圈、城市群等。实际上,这些概念在具体的界定指标上可能会稍有差异甚至差异较大,但实质都是指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城镇高度密集、城镇体系庞大、空间联系复杂的城镇空间组织形式。
在日本,“都市圈”主要是指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中心城市(都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一般采用通勤指标来划分都市圈,日本总务厅在1995年的调查中将“都市圈"的基准定义为:构成都市圈的范围为都市周围市镇村15岁以上常住人口的1.5%以上到该城市通勤或通学,且和该城市在地域上连续的市县镇村。
都市圈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性地域概念,一般是指跨越都市界限而和都市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或在景观上连为一体的区域。在地理学上一般将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区域称作都市圈:第一,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镇化区域(城市建成区域);第二,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第三,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联系的区域(都市影响圈)。
随着“圈"这一概念被用来泛指任意时空尺度的地域后,事实上,“都市圈"这一术语也被用于泛指任意时空尺度的城市影响地域。都市圈尽管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圈,然而围绕大城市还有其他的联系圈域。其中包括劳动力(人口)流入圈、商业批发圈和物流圈、中枢管理职能圈、电信交流圈等。因此,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
都市圈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它与带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成圈层式结构。都市圈绝不仅是一个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地域范围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
都市圈首先是一个经济圈,因为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从本质上讲在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种异质空间在相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以“流”的形式表现为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因此,都市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形式,在这里,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彼此聚集,并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其次,高度经济一体化的都市圈不仅聚集着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活动。因此,都市圈不仅是一个经济圈,也是一个社会圈。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完善、发达、便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加强了都市圈内人口的流动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都市圈内各地区间的社会活动也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比如,都市圈内的许多社会问题(如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就需要区域各中心城市间的通力协作才能切实解决。一致的行动才能获得某种协同效果,实现区域内社会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而且,都市圈内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娱休憩等活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城市局部或地区,而更多的是在整个都市圈域内完成。密切的社会联系使都市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社会实体。
总体来讲,都市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空间形态表现出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至少有一个或几个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职能的中心城市,这几个城市对周边城镇和地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是整个都市圈域内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
第二,空间形态可以分为单中心都市圈和多中心大都市圈。从时间尺度上看,往往是首先形成单中心都市圈,进而发展成为多中心大都市圈:从空间尺度上观察,小空间范围是单中心都市圈,而大空间范围则是多中心大都市圈。
第三,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和次一级的中心城镇也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这些外围区域与中心城市之间表现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交互作用,并且这种交互作用较其他区域更大、更紧密。
第四,有相对发达并高度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交通网络。
第五,以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以及生态联系为核心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域单元。推进都市圈发展和都市圈一体化进程还有赖于跨地区、跨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
总之,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以及与这个(几个)中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城市群结12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构。它有两种重要的形式:以单一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单中心都市圈"和以多个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多中心都市圈"。都市圈理论的放大.是由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城市、地区共同组成的更大地域、经济结构,即为“都市连绵带一或“大都市圈"。如我国的泛珠三角经济圈即是。大都市圈一的典型,它由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9个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简称“蚍一模式),是总面积达到200.7万krn2的区域。
2.2.2都市圈的界定标准
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往往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作为参照指标,以城市本身的对外控制能力和辐射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在都市圈的传统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根据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空间辐射范围来界定都市圈,但实际上由于中心城市具有多重城市职能,因此都市圈内的空间联系绝不仅限于经济或产业联系,而更广泛的还应包括生态、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应根据具体的城市职能及其空间影响范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