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也可被看作是一个城市系统(或几个中心)概念的外延,它是动态的。它的界定取决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关系,即取决于城市系统的结构。但随着地域范围空间尺度的变化,城市系统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固定不变的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系统结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要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这样才可以满足都市圈研究的动态性的要求。
都市圈作为这样一个区域(至少有一个明确的人口集聚中心,即中心城市,并且区域内具有较高的一体化程度)已经得到较大的认同。然而,就具体界定标准而言,目前各国或各地区则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
(1)美国的都市圈界定标准
美国设定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为都市圈metropolitanarcm(district),简称MA或MD的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第二为外围区域的城镇化标准,第三为外围区域和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方面的标准。1910年,美国首先给出了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district)的界定标准,1960年对这一概念定名为标准都市圈统计区域(SMSA,standard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s),见表2.1.A。1983年改SMSA为都市圈统计区域(MSA,metropolitan13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statisticalarea)。而在1990年后定名为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MA),规定
每个都市圈应有一个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化地区(UA,urbanizedarea)作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的都市区地域由中心县和外围县构成。
美国对于都市圈的界定标准对于其他欧美国家影响较大。
表2.1中心城市或
都市圈地域范围界定标准的比较
外围地区
城镇化标准非农业就业者>75%(或绝对数>l万)
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
外围地区人口密
其他
国家标准
圈域人口
>20万
A
美国SMSA
(1960)
度)150~Ion2
中心城市就业岗位>5人/英亩(或绝对量>2万)
英国SMLA
B
(1961)
>7万
>15%
C
欧洲FUR
(1982)
>20万
一产劳动力比例低于全国平均值
>100万
>15%
D
加拿大CMA
(1981)
>10万
>40%
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值
E
日本都市圈
(1960.1983)
非农业住户>75%
10%(1.5%r-
15%)
邻近有>50万人城市:中心城市白天人121>夜间人口
(2)日本的都市圈界定标准
日本行政管理厅20世纪50年代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为,以一日为周期,可以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须在lO万以上。
1960年,日本进一步提出都市圈的界定标准(见表2.1.E),据此日本全国被划
分为首都圈、近畿圈、中部圈、北海道圈、九州圈、东北圈、中国圈和四国圈八个都市圈。
1975年之后,日本政府统计局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略作改动,富田和晓
(1975)、Glickman(1976)、川岛(1978)和山田浩之、山冈一幸(1983)等研究学者也先后提出了对于都市圈界定的补充标准,如白天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外围区域的非第一产业人口在75%以上等。
(3)其他国家的都市圈界定标准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CensusMetropolitanArea)http:///
一、英国的
“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StandardMetropolitanLaborAreas)一以及欧
洲的“城市职能区,FUR(FunctionalUrbanRegion)一都受到美国的不同影响。
14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尤其是加拿大,形式上类似美国的SMSA,但数字指标则相差甚远,它规定每个CMA应有一个人口1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向中心城市的通勤率在40%以上(见表2.1.D)。
欧洲和英国(见表2.1.B/c)则是以圈域人口取代中心城市人口,英国的SMLA规定圈域人口在7万人以上,中心城市的总就业者在2万人以上或就业密度不低于5人/英亩:而欧洲的乳瓜规定圈域人口在20万人以上:双方都规定外围区域向中心城市通勤率不低于15%。
2.2.3我国城市圈的界定
我国对都市圈概念理解、界定标准和指标选取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统一的认识尚未形成。
目前,在我国对都市圈界定的研究中,有王建通过对中日、中美大都市地域的对比研究,根据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人口规模、经济力量,提出了建立我国九大都市圈的设想。罗明义主要根据全国特大城市点经济总量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等级规模的“18大城市经济圈".周一星等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的构成与实力出发,结合行政区划完整性,提出了我国都市区的明确界定标准,等等。
都市圈指标的选择对都市圈划分十分重要,尤其是反映都市圈本质特征的各种联系性指标。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城市之间联系的数据统计尚不完备,上述一系列的划分都基本处于定性阶段。归纳起来,在我国都市圈的界定标准和划分上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缺乏界定标准的统一性。
第二,缺乏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联系的统计数据。
第三,缺乏定量分析,还没有以通勤率为标准的都市圈划分,难以体现日常生活圈这个都市圈的本质特征。
第四,划分的都市圈无论是城市景观上,还是日常生活联系、人口流动方面,都难以体现都市圈的基本特征。
2.2.4都市圈界定标准研究进展
(1)关于都市圈相对同一的基本认识:可以认为是由一个或几个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以及与其高度一体化的外围区域所组成的地域。然而,都市圈的空15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间尺度以及联系程度差别较大。所以,在各国、各地区,以及每个学者所说的都市圈的概念都可能不一样,这点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2)都市圈的界定标准基本上是以通勤率为基本指标,一般将向城市中心区域通勤的圈域看成为都市圈。这样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确定城市中心区域,第二是通勤率取多少为妥。
(3)都市圈的圈域大小,它主要取决于对于中心城市人口的界定以及和中心城市联系程度紧疏的界定标准。如表1.1所示.就中心城市的界定标准而言,从人口5万到100万,外围地区向中,◇城市的通勤率从1.5%到40%。显而易见,界定标准中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小、通勤率越高,则所界定的都市圈空间尺度就越小:相反,界定标准中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通勤率越低,则所界定的都市圈空间尺度就越大。
中心城市的人口标准的多样性,显然和各国或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关。然而制定过少的中心城市人口标准(如美国为5万,英国则整个圈域为7万),这个中心城市能否起到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作用,以及对于外围地区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被许多学者所怀疑。那么,作为一个具有较大辐射力的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人口应该为数十万到上百万。就都市圈外围区域和中心城市的联系而言,一般认为外围地区向中心城市的通勤率应该在5%"-10%,这也和目前国外都市圈的地理景观、经济联系的现状相吻合。.
针对都市圈界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都市圈内部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功能扩散而导致的扩散型城镇化的进展,许多学者开始了对于都市圈界定标准的新探索。如Yeates(1980)提出大都市地区(MajorUrbanRegion)来取代美国的SMSA。这样的大都市地区,不能够反应出都市圈中所具有的日常生活圈特征,也引起相关学者的批判。Yeates的大都市地区可以认为相当于1961年Gottrnann提出的大都市区(Metropolis)的概念,包含多个都市圈。
(4)可以给予界定标准以一定的弹性。考虑单中心都市圈的本质特征是日常生活圈,建议设定中心城市人口定为5"--30万以上,而向中心城市的通勤率定为10%"15%以上,并且外围区域第一产业以外入口占75%以上为妥。而多中心都市圈即为包含多个都市圈的更大区域,可以理解为Yeates或Go,mann所提出的大都市地区,因此可以考虑将中心城市人口标准定为30万以上,向中心城市的通勤率定为1.5%~5%以上,并且外围区域第一产业以外人口占75%以上为妥。16
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律及都市圈形成理论
2.3都市圈的形成与演进
都市圈内有类型广泛、规模巨大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将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过程。都市圈内不同区位指向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之间需要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空间组织形态(结构),并且这种空间结构形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之中。2.3.1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作为地区社会生活和生产力布局的中心,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开放性和枢纽性等特征。城市不仅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如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同时还通过这种聚集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场影响和辐射(扩散)周边地区。集聚和辐射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使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化,从根本上来讲,两种力量的协同(即谋求集聚经济)是都市圈形成并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根本动因。
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城镇化就是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扩大和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加强,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着城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依存关系。当这种依存关系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就会形成为一个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关联的整体,这时一个由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都市圈就基本形成了。此时,空间相互作用力会继续推动都市圈空间形态的演变,所以都市圈的地域形态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的。